近日,记者从省民族歌舞团获悉,9月6日、7日,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将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委、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各部委全力配合,是展示民族文化、展现民族精神的国家级盛会。8月16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保利剧院、国家话剧院、天桥剧场等11个剧院,上演43台剧(节)目。
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是全国首部反映土家族生活的原创音乐剧,根据恩施州广泛流传的一首土家族经典民歌《黄四姐》及其传说改编而成。
《黄四姐》从一首歌编成了一部戏。戏中有流传千年的“撒叶尔嗬”、“摆手舞”等巴人舞蹈,有“大峡谷”、“吊脚楼”等风情景观,立体地展现了“原汁原味原生态,土风土语土家情”。通过黄四姐与货郎的爱情故事,彰显了土家人的真善美;通过土汉联姻,彰显了民族大团结的时代主题;通过架桥开路,彰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中国梦。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在音乐表现上,开创性地提出“原通”唱法概念,即原生态唱法与通俗唱法相结合,雅俗共赏,老少皆宜。
今年1月18日,国家民委正式下发通知,确定《黄四姐》参演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这是我省唯一一部入选作品。9月6日、7日,由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同志带队,湖北代表团剧目《黄四姐》在北京天桥剧场正式参加全国第五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1、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为何能被选取代表湖北征战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建始民歌“黄四姐”是一曲脍炙人口、经久传唱、闻名全国的经典作品。它以土家姑娘黄四姐与汉族青年货郎口语化对唱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两个青年人相见生爱、购物传情的生动故事,塑造了四姐俏皮灵秀、货郎幽默爽朗的性格特征。上世纪50年代不胫而走,与《刘海砍樵》齐名,广为传唱,并多次作为代表恩施的传统曲目在中央电视台展演。
“有首歌叫黄四姐,有道茶叫六口茶,昨天唱哒今天唱,去年采哒今年发,好歌好茶在土家。”这首用五句子歌的样式创作的主题歌朗朗上口,鲜活直白,旋律优美,便于传唱。
剧中货郎的拨浪鼓和四姐香包、民族服装、饰物,巧妙地推动剧情发展和感情变化。同时,伴随着歌舞的展现,舞美还营造了潇潇洒洒、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恩施自然景观,令人神往。
专家谏良言,遵创作规律。著名剧作家沈虹光,音乐剧专家沈承宙,音乐评论家黄中骏,词作家雷子明、贺沛轩等专家顾问团队,对剧目创作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主创团队结合专家意见对剧目精心打磨。
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经过重重审核,从上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唯一一部代表湖北省征战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艺术作品。
2、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对恩施民族文化推广有何影响?
《黄四姐》是近年来恩施乃至湖北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本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省歌舞团在国家级舞台上接受检阅和恩施民族文化受到万众瞩目、绽放光彩的时刻,必将对恩施民族文化的推广产生深远影响。
早在2013年,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涛同志就重点批示,一定要打造好恩施本土这部音乐剧,并先后多次参与研讨会,接见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去年11月5日上午,王海涛在会见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等编创专家及工作人员时,确定《黄四姐》为土家乡村音乐剧,提出将《黄四姐》打造成恩施“文化大峡谷”。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的打磨,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惠玲,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梁伟年等领导先后来到省歌舞团,调研并观看了《黄四姐》演出,现场要求省、州相关部门充分调研省歌舞团发展难题,破解发展瓶颈,要求省歌舞团为湖北民族文化推广主动作为,成为全省文化名片。省民委、省文化厅、省文联等部门帮助省歌舞团制定长效发展机制,为创造更多的艺术精品出资、出智、出政策。
恩施被誉为“土苗风情园”,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我们不缺少民族文化资源,缺少的是对资源的利用。恩施的《龙船调》是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2015年,唐崖土司皇城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恩施民族文化步入世界级行列。
3、《黄四姐》的具体行程是如何安排的?
离《黄四姐》正式进京参加会演仅有20天时间,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全面启动。8月18日前,所有演职人员在恩施民族大剧院,即原民族礼堂进行正常排练,根据排练情况确定最终对白剧本,进行英语翻译。
8月22日,《黄四姐》剧组正式进驻恩施大剧院。8月29日、30日晚上7点30分,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将在恩施大剧院进行汇报演出。
9月6日至7日,土家乡村音乐剧《黄四姐》在北京天桥剧场正式演出
来源:恩施晚报 记者 曾维明
(责任编辑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