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退休老人,组成利川市柏杨坝镇乡贤调解室 3年来,他们成功调解纠纷400余件

2017-07-31 15:29   恩施晚报  

3位退休老人组建调解室 3年成功调解纠纷400余件

聂成在田间地头宣传法律。(资料照片)

3位退休老人组建调解室 3年成功调解纠纷400余件

聂成(右一)在调解纠纷。(资料照片)

 

从“乡闲”到“乡贤”,当好矛盾“解铃人”

“吴老,您在办公室没得?我有事找您!”“我在办公室,你过来嘛。”7月25日一大早,利川市柏杨坝镇吴康富老人的电话便响个不停,该镇的两户村民由于土地纠纷发生了矛盾,打电话给吴康富,希望他从中调解。

村民有了矛盾,为啥要找吴康富呢?

原来,近两年来,在柏杨坝镇活跃着一支由3位老年人组成的调解队伍,他们成立了“乡贤调解室”,不仅参与大小纠纷的调解,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他们是聂成、吴康富、向贤琼,3位退休老人,从“乡闲”成“乡贤”。3年来,他们成功调解各类纠纷400余件。

乡贤调解室

平均年龄近70岁

7月25日,记者慕名来到利川市柏杨坝镇司法所,乡贤调解室就在司法所内“办公”。

一个10余平方米的小房间内,吴康富和另一名乡贤聂成正在查看卷宗。3人制定了坐班表,每天早上8点轮流来办公室“坐班”。群众如果有什么需要,随时可以进来坐一坐,聊一聊。

乡贤调解室主任是今年69岁的吴康富。他是当地人,退休前是柏杨坝镇法庭庭长,从事多年的法律工作,在当地威望较高;77岁的聂成,是柏杨坝镇山民歌传承人、州民间艺术大师,他多次被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年纪最小的向贤琼也已经62岁,退休前也在柏杨坝镇法庭工作。

这3名老人,平均年龄近70岁,退休后成了“乡闲”,本来可享受退休后的闲适生活,但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聚到一起继续发光发热,担任柏杨坝镇乡贤调解室的调解员,成了化解矛盾的“乡贤”。

说到为什么成立乡贤调解室,柏杨坝镇司法所所长雷红兵介绍,柏杨坝镇下辖57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面积广,人口多,民事纠纷多,而乡镇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和精力均有限,这种背景下,司法所便请退休的老同志“出山”,为社会管理分忧解难。

“他们不仅精通乡情、熟悉法律,而且有一颗热爱家乡、崇尚公益的心,在群众中颇具威望。为了充分发挥这批乡贤人士的作用,让他们为构建‘和谐柏杨’出谋出力,我们在2015年7月成立了乡贤调解室。”雷红兵表示。

“农村纠纷往往祸起小事,小事不解决,就可能酿成大事了。”吴康富说,在农村,赡养老人、土地纠纷、邻里关系等方面是矛盾纠纷的高发区,由这些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的也时常可见,乡贤调解室的工作就是以调解矛盾为主。

乡贤不“闲”

做群众的贴心人

聂成随身都携带着一本笔记本。翻开一看,上面所记录的都是在很多人看来鸡毛蒜皮的事:村民刘某和王某因为房屋损坏问题产生矛盾,经调解达成共识;村民杨某和胡某因为山林林权问题产生纠纷,最终得到化解……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经过几位老人的调解最终都得到成功化解。

在柏杨坝镇柏杨坝村,胡某和刘某本是亲戚,却因建房产生矛盾,升级到纠纷。当地政府多次介入进行调解未果,致使这事过了20多年,都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直到乡贤调解室成立后,3位老人经过做细致工作,终于化解了这起纠纷,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我们就是给他们说理,并提出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调解方案。”说起这件事,吴康富告诉记者。他嘴上说得简单,可是这“说理”的过程却一点都不简单。

原来,20多年前,刘某给了胡某一块地建房,结果在缴纳土地款的时候,由于村小组的工作失误,在没有刘某到场的情况下,而是由别人代签。后来两家的关系闹僵,旧事重提,刘某揪着这事不放,镇政府多次调解无效,就这样闹了将近20年的时间。

3位老人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首先找到了刘某,苦口婆心地一番劝说,让她不要再到镇政府取闹,并对她宣传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随后,老人们又找到胡某,和他协商怎样处理这件事。由于此事还涉及到村小组,老人们又找到村委会,查找当年签字的记录,并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商量解决办法。

那段时间,几位老人经常是分头跑,一旦谁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就马上到另外一家去进行协商。后来,又多次召集大家在一起协商,经过了4次大的调解,多次的小范围调解,最终将这个事情圆满解决。经过协商,由村委会和村小组一起向刘某支付3000元,胡某向刘某支付2000元。多年的矛盾,终于得到化解。

其实,像这样解决了当地多年未解决的纠纷的事情还有很多。几位乡贤,每天的日子一点都不“闲”,几乎每天都奔波在为大家解决矛盾的调解路上。

吴康富介绍,乡贤调解室每天都要接待3名左右的群众,大家将3位老人当成了解决问题的贴心人。“我们乡贤调解室就是要做到做事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信服,有了这样的基础,任何工作都很好开展。”

动情晓理

解开群众“千千结”

“感谢他们,我不仅获得了赔偿,而且能继续留在学校做保安。”在柏杨坝镇一小学担任保安的谭某对乡贤调解室充满了感激。

去年10月,在该镇某小学从事保安工作的谭某,因门卫室天然气爆炸致残,经过近半年的住院治疗后,经鉴定已构成伤残。6月,在乡贤调解室的主持调解下,他获得了经济赔偿,并继续留在学校工作。

“几位老人做事认真负责,帮我们把多年的矛盾解决了,感谢老人们,他们辛苦了。”家住高仰村的刘某对3位老人感激不尽,他与同村村民周某多年来存在山林纠纷。3位老人为了解决两人的矛盾,多次现场勘查,并通过多次的调解,细致地讲解,宣讲法律知识,最后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

凭借地熟、人熟、事熟和为乡亲们所信任,3位乡贤对村街各种矛盾纠纷掐得准“脉”,找得着“根儿”,摸得着“门儿”,他们从传统“老理儿”出发,从家庭亲情入手,凭借长辈身份和道德威望,用百姓的“法儿”,平百姓的“事儿”,解开了乡亲们一个个“心结”。

3年来,乡贤调解室共受理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00余件,其中,今年上半年调解纠纷75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接待群众来访1000余人次,解答法律咨询800余人次,还协助政府化解了数起信访疑难案件。

来源:恩施晚报  记者 何雨洋  见习记者 杨海林 

(实习编辑 文吉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