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汛以来,恩施市遭遇连续强降水,农作物受灾严重。截至7月底,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12987.5亩,受损农田16954.5亩、受损沟渠4511.6公里、受损田间道路923.7公里,因灾造成农业经济损失8959.1万元。为应对灾情“98+”,恩施市多措并举抗灾保目标,力争实现损失“98-”的工作目标。
一、全面落实“六抢一超”。一是抢排渍水。对受淹田块尽快组织排水,及时在田间四周开好排水沟,促进农作物根系恢复生长。二是抢季补种补养。加强种子调度,保证农作物种子种苗供应。对淹水绝收的田块,实行“水改旱”。对菜果茶及时进行补苗、提肥。养殖业及时补苗、补栏。三是抢修设备。抓紧修复水毁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组织各类农机服务主体和农机户及时维修、保养农机具。四是抢抓田管。加强田间管理,做好肥水调控,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淘汰处理泡水严重和体质虚弱的畜禽。五是抢时收获。加强农机组织调度,及时抢收低山玉米,确保不误农时。组织力量及时抢收成熟的瓜菜和水果。六是抢防疫病。突出抓好动植物病虫害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确保不发生灾后灾。七是超前谋划秋冬农业生产,实现“以秋补夏”。抓好大秋作物在田管理,建立双底优质油菜示范区。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推进“粮改饲”试点示范。大力压减冬闲田,推进油菜多元化利用。做好低产低效果茶园改造,抓好食用菌、茶叶、水果、畜禽养殖等特色板块建设。
二、分类指导,培训技术。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实行分类指导,一乡一策、一村一策、一户一策、一田一策。根据灾情特点,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通过现场指导、举行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开展指导和培训服务、力争实现每个受灾农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受灾乡(镇、办)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建设灾后恢复生产示范样板,对受灾的产业进行分类指导。
三、落实抗灾救灾资金。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好农业救灾恢复生产资金。尽快下达各类针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项目资金,做到不截留、迟拨、缓拨。市级财政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灾后恢复生产,主要用于:对成灾和绝收的地块,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对损毁设施蔬菜大棚、苗圃、茶园的修复;对水毁畜禽栏圈(舍)等设施的修复及畜禽种苗的采购。
四、加强金融保险支持和物资筹措。金融系统为农业恢复生产提供更方便、更优惠的金融服务,优先满足灾后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对受灾农户特别是种植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严格实行“三优三不两降”。保险机构加大服务力度,积极主动做好理赔服务,严格实行“三快两应两从”。农业部门迅速组织种子种苗、农药、肥料、防疫等应急物资,确保货源充足,供应及时;工商等部门迅速组织农资市场整顿和打假行动,坚决杜绝坑农害农行为发生。
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力度。对损失严重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重点帮扶,动员市直部门对口帮扶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恢复生产和经营。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国家和省级项目,组织专家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对口技术帮困,鼓励非灾区的龙头企业到灾区联办、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台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优惠政策,提供“一对一”服务,实行延期还贷、追加贷款。
六、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农业恢复生产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确保已脱贫贫困户不因灾返贫;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挖掘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工业、休闲农业等副业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