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被大山、河流阻隔。
过去,一条溜索是孩子们的求学路。
420多米高,700多米长的索道,为了上学,爷孙俩每天要坐两次。
山中气候多变,惊险的云中飞车经常出现。
然而,今天的渔山村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21世纪的山顶洞
渔山村位于鹤峰县铁炉白族自治乡,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将其分为前山、后山两部分,后山的村组三面环水,是全县唯一没通公路的地方,200余村民与外界联络的通道主要靠一条高空索道,这条索道自1997年10月投入运行以来,村民从高空滑行进出近17年。曾经,渔山村被当地人称作“21世纪的山顶洞”。
前后是悬崖,脚下是深渊
索道有两条钢缆,单跨长720米,最高480米(距峡谷底水面高度),吊篮是用角钢、圆钢焊接成的简陋笼筐。
因为要运输电力器材,“铁篮子”前后两端只能敞开,人坐在上面必须牢牢抓紧铁篮筐。缆车启动后,“铁篮子”缓缓驶向对岸。行至索道中央,风声呼呼作响,“铁篮子”摇摇晃晃,前后是悬崖峭壁,脚下是深渊,目光稍向下视,顿时便会觉一阵头晕目眩。
从云端到通途
针对铁炉白族乡渔山村六、七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鹤峰县政府挤出资金184万元,于2013年开始修通组公路。2015年的10月16号,随着该村四组组级公路的贯通,渔山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村民们终于告别了依靠索道出行的日子。
▲现在,孩子们的上学路
为帮助村民早日脱贫,鹤峰县还根据该村实际,结合该村区位优势,帮助村民发展茶叶、种植经济林木、发展养殖业等支柱产业,让村民早日实现奔小康。
而村民对这条曾经数载陪伴他们穿越天堑的索道情有独钟,一直不舍得拆除。如今,仍时有村民通过索道运输货物。据悉,该索道或成旅游景点。
金笔绘成云路天桥,玉带挽起碧水青山。让出行更方便,如此致富值得点赞↓↓↓
来源:云上恩施、新华社
(责任编辑 郜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