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得知镇里“农村电商创业班”秋季还将增办一期,谭联金赶忙给社区书记李斯雄打去电话:“前两次错过了,这次请一定帮我报名。”
谭联金是巴东官渡口镇五里堆社区建档贫困户。
卖卤菜,做夜宵,办超市——致富路上折腾20多年,背了一身债,迷茫的谭联金今年迷上了“电商”。
这个夏天,谭联金小试了一把,借助“云在指尖”微商平台,把雷家坪的李子卖到了山外。眼下,他正琢磨着把“俏巴人”豆干卖出去。
神奇的“电商”,让谭联金兴奋,也让他困惑。他说,自己需要学习。
致富路上左冲右突
住着三层楼房,开着小百货超市。谭联金的家,与印象中的贫困户反差很大。
李斯雄解释,巴东已将所有农村残疾人纳入精准扶贫范围。谭联金右腿高位截肢,二等残疾,理应享受政策扶持。
政策因素外,社区还有另外考量。“脱贫主体是群众自己,谭联金身残志坚,不等不靠。引导群众脱贫致富,我们需要树立这样的榜样。”
今年37岁的谭联金,人生波折不断。
16岁那年,渔船上一次意外事故,让他失去了右腿;19岁,三峡库区建设,谭联金家就地后靠,用移民补助资金建起了楼房。新生活刚刚开始,父亲患食道癌,几次住院花光家里所有积蓄;24岁,老婆离家出走,他一人挑起全家重担……
乐观,好强,不向命运低头。谭联金开过小卖部,做过卤菜,搞过夜宵,经营门面,入股买挖机……“一直在折腾,哪赚钱搞哪,从没消停过。”
现实残酷!越折腾,债越多。至去年底,谭联金已欠下40万元外债。“大部分都是做生意借的本钱。父亲住院,自己换义肢、治病,也欠下了一些。”
让他焦虑的是,赚钱门路似乎越来越窄。超市生意一天不如一天;餐饮门面也没人租了;新入股生意回报无期……
近些年,谭联金又盯上了山货生意。在他眼中,巴东的很多土特产品都是“宝贝”,俏得很!只恨自己腿脚不便,进货出货都不方便。
“信息集”捎来新希望
今年春节前,谭联金应朋友之邀赶了一次特别的“集”。
当天,巴东第六届农村信息赶集活动在官渡口镇火峰中学举行,3000多农民现场感受“互联网+”的魅力。
“以前只知道‘一手交钱一手拿货’,现在网上轻轻点几下就买好了。”“电商”的方便快捷,让谭联金大开眼界。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开心农场”。主持人现场连线巴东龙芳家庭农场,一大片橘园出现在屏幕上,黄澄澄的柑橘很诱人,有人现场下单买下2000公斤柑橘;卖完橘子又卖羊,看到农场的羊健壮肥硕,有人立马掏出手机下单。
“原来生意还能这样做。”谭联金萌生了开网店、做微商的想法。
让谭联金们“触网”,从农民变“网民”,正是巴东举办农村信息赶集活动的初衷。
在官渡口镇组织委员肖辉看来,借助农村信息化平台,可以实现“日用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同时帮助贫困户学会电商、微商经营技巧,让他们在家门口经商,在变农副产品为商品的转化中得到实惠。
在巴东农村,一批“电商”先行者已尝到甜头。
金果坪乡五龙溪村农民熊尚黎做“微商”一年,朋友圈已“扩容”至千人,年销售土蜂蜜近20万元。
水布垭镇杨柳池社区陈兹方天生没有双臂,靠双腿开网店成了巴东名人。
4月,谭联金申请加入了“云在指尖”微商平台,一边推销线上产品,一边销售线下山货。
“互联网+能人”创富农村
谭联金做微商、开网店,有条件——家里早就通了宽带,社区还有免费WIFI。
这得益于巴东持续3年的农村信息化建设。
2013年,投入1100万元建立“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化平台;2014年,在农村兴建公共服务站;2015年,整合“农民办事不出村”信息平台与“淘实惠”等电商平台,打造农村信息服务中心。
在县商务局局长王星看来,信息化扶贫是巴东基于特殊县情的科学选择。
“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信息化网络,这是巴东优势所在。”“通了高速,有了村组公路,但发展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企业招不来,年轻人留不住,农民依旧穷,核心原因仍在数字鸿沟。”
王星说,做电商要有文化和生意头脑,需要“能人”牵头,因为电商推广需要营销策划,给山货拍照、图片编辑、文字介绍等等,贫困户没文化还真搞不来。
培育“电商能人”,政府、市场主体各显神通。
在清太坪镇,淘实惠、邮掌柜等电商企业分别与大堰塘、茂草坪两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未来两年,帮扶培植100户贫困户成为电商大户和微商大户。
在官渡口镇,政府与武汉市农校合作开办“农村电商创业班”,目前已举办两期,培训200人。
谭联金满心期待着下一期培训班开班。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 陈春保 罗序文 杨富春 通讯员 巴萱
(责任编辑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