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事不影响我照顾娃和做家务,当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自从走上护林员公益性岗位后,杨寿红一家老小告别奔波,过起了安稳的日子。
如今,在恩施,公益性岗位成了困难家庭脱贫就业的“抓手”。
为切实解决易地搬迁贫困户就业问题,增加贫困户收入,恩施州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为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人员提供就业岗位,有效保障了有就业愿望和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就业。
公益性岗位要向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倾斜
生活要继续,日子要过得更红火,如何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搬迁后留得住,在安置点安居乐业?一份稳定的工作犹如一场及时雨。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困难群体就业主渠道作用,根据《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全州公益性岗位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把现有安置人员中不属于8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全部予以清退,逐步留出空间,用于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进城落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
2月14日,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涛主持召开州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州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听取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作情况汇报后强调,易地扶贫搬迁要考虑就业问题,政府公益性岗位要用于易地搬迁贫困人口。
7月18日,州人社局作了关于恩施州公益性岗位清理规范工作情况汇报后,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海涛批示:认真落实,用公益性岗位助力扶贫工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州及各县市人社局均迅速成立了公益性岗位清理工作专班,对全州现有公益性岗位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完善公益性岗位台账,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将更多的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截至目前,共计清理清退公益性岗位人员855人,已安置易地扶贫搬迁进城落户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59人,实现每户移民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或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有个稳定的事儿做,心定下来了
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甘溪村月亮山组的杨寿红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家老小即将从深山老林搬迁至位于209国道旁的安置小区——吴家湾小区,孩子们终于告别每天步行3公里山路求学的日子。
搬到新居,固然是件大好事。以后怎样维持生计?这是让杨寿红最头疼的事。
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许多搬迁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大幅改善,让他们有稳定的事,有稳定的收入,在为集体做奉献的同时,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迫在眉睫。
“还有一部分人通过自主就业渠道确实无法就业的,我们就用公益性岗位安置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人员。”7月27日,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上有80岁的老父亲,下有两个不满10岁的儿子,妻子常年在外务工,照顾老小的重担落在杨寿红身上。依据此前贫困户建档立卡的情况,经过村组推荐,乡镇审核,林业、扶贫等部门考核,杨寿红成为恩施1409名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护林员中的一员,有了稳定的事及收入,他的心终于定下来。
“我当护林员一年下来多了3000多元的收入,比以前到处奔波打零工划算多了,而且可以陪在娃身边……”杨寿红难掩喜悦。
目前,像杨寿红一样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进城走上交通安全协管、卫生保洁等岗位后,非常珍惜自己的岗位,勤勉敬业,尽心尽责,演绎城市生活的五彩斑斓。
送岗上门,增强了贫困人员脱贫致富的信心
“自打村里为我争取到养路工的公益性岗位后,苦日子变甜了,干活也有劲儿了。”
家住恩施市沐抚营上村的杨润军是该村建档立卡的移民搬迁贫困户之一。杨润军自身腿脚有疾,干不了重体力活。妻子因曾患过脑膜炎,神智异于常人,只能做些简单家务,幼女才刚满3岁,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尤为艰辛,为了照顾妻女,杨润军只得在家附近做些零工讨生活。
村里了解到他的困难后,主动为其送岗上门,增强了杨润军脱贫致富的信心。
“有了稳定的收入,好日子终于有盼头了。每个月1000元,家里开支什么的有了着落,还要感谢党和政府的政策,我们才能享到福。”
眼前皮肤黝黑的山里汉一脸憨笑,喜不自禁。
7月骄阳似火,一如杨润军火热的心,7公里长的公路上,他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他说,这个岗位给了他生活的信心,他不能拖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后腿。
目前,我州各县市、乡镇正按照方案要求,对精准扶贫对象中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摸底,掌握帮扶对象的情况、实际困难、具体要求,将公益性岗位送至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手中。
据州人社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为确保贫困人员在公益性岗位上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我州下一步还将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让他们更能适应公益性岗位的职责要求,并积极开发一批新的适合他们的公益性岗位,探索出一条精准帮扶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的新路径,努力实现就业扶贫“帮扶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施州大地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精准脱贫蹄疾而步稳。恩施公益性岗位助力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共圆幸福梦,犹如夏日的一股热浪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激荡,群情振奋。
来源:恩施日报
(责任编辑:彭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