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生态优良,资源富集,是全州水稻主产区,素有“银利川”美誉。
近年来,该市立足实际,大力支持农旅经济发展,着力探索实践“田渔共生”农业新模式,加快布局田园综合体,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田渔共生”兴产业
“晚上不仅能听见鱼跃出水面的声音,还能听见四处的蛙声。”5月19日,利川市南坪乡南坪村村民陈宜达站在自家的田坎上,给前来游玩的客人介绍着800多亩的“田渔生态”系统。
今年25岁的陈宜达,2014年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跟着父亲陈勇开始发展生态农业。去年,父子俩在南坪村流转了上百亩稻田用于发展“田渔共生”的生态种养,收入达30多万元。
“田渔生态”种养是指在种植水稻、莼菜、莲藕等作物的水田里开挖沟、坑,同时饲养鱼、虾、泥鳅、黄鳝等水产品,构建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链,实现生态种养,生产生态产品,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利川的田渔生态系统是在学习浙江青田、湖北江汉平原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利川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邓楚红介绍,2015年,利川市组织农业、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发现,这种生态系统的种养殖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利川市近年来所面临的水田利用率低、水稻面积减产、耕地地力下降等问题。
回到利川,考察组向市委政府提交了《稻鱼共生、稻渔共作系统学习考察报告》。随后,该市出台《田渔生态系统示范以奖代补实施办法》,对发展“田渔共生”生态系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补助。同时,政府给发展“田渔共生”的市场主体每亩投入50斤鱼苗,并制定了专业的操作规程。
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市场主体纷纷加入进来。随着“稻鱼共生”“莼鱼共生”“茭鱼共生”“稻虾共生”等扶持政策出台,利川市南坪、柏杨坝、汪营、凉雾等乡镇纷纷发展“田渔共生”种养模式。
农旅休闲好处多
“在这种模式下,一亩水田能实现一万元的收益。”利川市农业局专家说。发展“田渔”生态系统能够带来较大经济价值,平均每亩产稻谷350公斤、水产品100公斤,其中稻鱼共生系统每亩产值能够达到4500元以上,莼鱼共生系统每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同时鱼在水中吃掉了杂草,减少了将近1000元的除草费用,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这种米口感好、无污染,贵点也愿买。”城里人来南坪稻鱼共生大米店买米时说道。
当稻谷进入收获季,鱼也变得肥美起来,田园变成了城里人的乐园。去年,南坪乡一场热烈的“割稻摸鱼”比赛,以其别样的农趣,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游玩,吃饭、住宿又为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在收获经济利益的同时,“田渔共生”生态系统还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据市农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该市田渔生态系统内,稻田、莼菜田化肥的使用量下降30%以上,农药使用量下降70%以上。
最近,陈宜达的宜达家庭农场的草莓采摘园,又迎来众多周末游客。从2015年起,其父亲陈勇开始尝试草莓种植取得成功。去年,陈勇在村里流转数百亩土地,扩大规模发展草莓和瓜果。
自今年4月开放采摘以来,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市民前来采验,农场收益最高一天可突破万元。
产业融合不止步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是指综合化发展产业和跨越化利用农村资产,是当前乡村发展代表创新突破的思维模式。
南坪乡地处利中盆地,有良田万亩,是利川有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该乡318国道沿线村大力发展农旅及相关产业,效果良好。
以此为基础,今年,南坪乡在国道沿线营上、田湾、干堰、南坪等8个村积极谋划乡村休闲新名片,围绕乡村观光、农业体验、运动休闲和民宿度假,着力打造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田园综合体”。
按照规划布局,项目核心将着力打造“一心、一环、四区”,“一心”即游客集散服务中心,位于318国道以北,规划区南侧;“一环”即田园绿道景观环,依托现有河道及通村公路,按照绿道标准打造景观小环线,供田间骑行;“四区”即田园养生度假区、田园农业体验区、田园农业观光区以及田园运动休闲区。
据南坪乡党委书记周德燕介绍,除规划区内现有20余家市场主体外,目前还有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已伸出橄榄枝。
除南坪外,利川团堡镇野猫水村也在积极行动。以宜影古镇为旅游接待区,目前,周边已有大美土家农业文旅公司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民宿体验,阳光农业大力发展葡萄采摘和乡村餐饮,金拓农业致力发展生态农业,腾龙旅投倾力打造傩王谷。围绕农业和旅游,不同企业依托市场的力量,加快产业融合步伐。
利川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利川有独特的生态和气候,有雄厚的传统产业基础,利川以现代农业为基础,融合旅游及相关产业,一定能探索出一条绿色崛起的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利川网 全媒体记者 牟联文 李锟 通讯员 杨再辉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