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 食物中毒进入高发季 饮食需谨慎 防止“病从口入”

2016-08-03 11:05  

正值三伏天,高温、潮湿的天气易使食物变质发霉,食用之后极易引发食物中毒,学生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是食物中毒的高发人群。

为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记者邀请州中心医院相关专家支招,教大家如何预防食物中毒以及中毒后的自救办法。

A

近期食物中毒患者激增

8月1日上午,州中心医院急诊中心人来人往,家住州城的杨军也携女儿前来就诊。

杨军说,7月31日凌晨5时许,女儿突然出现呕吐现象,休息几小时后不见好转,8月1日一早又腹泻不止。

见女儿病情加重,杨军立即带她到医院就诊。

经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张春龙诊断,小杨是因食用过期酸奶引发肠道不适,继而呕吐腹泻,属于典型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像小杨这样的食物中毒患者还有很多,据张春龙回忆,7月下旬的一天,一群恩施市一中的学生集体到医院急诊中心就诊,均反映事发当晚上吐下泻,而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就是食物食用不当,以致于“病从口入”。

据张春龙初步统计,近半月以来,州中心医院急诊中心共接收了100多名食物中毒患者,高峰期一晚上就有1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生。与6月同期相比,患者总数和学生比例都明显增加。

“学生缺乏常识,加之免疫力不强,是食物中毒的高发人群,所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格外重要。”张春龙说。

B

常见食物中毒有5类

为进一步了解食物中毒基本知识,记者采访了州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贺建华。

据他介绍,常见的食物中毒分为5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一种,特点是潜伏期短,大多表现为肠胃炎的症状,发病率很高但死亡率低,且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到10月最多。

真菌食物中毒。食用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中毒,主要是黄曲霉菌引起。一般连烹调加热都不能破坏其中的真菌毒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常见于霉变的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动物性有毒物质而引起的中毒,如食用河豚以及含有甲状腺、瘦肉精等的肉制品等,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有毒植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是指一些植物本身含有某种天然的有毒成分,或者是由于贮存条件不当产生某种有毒物质而被人食用后引起的中毒,如有毒蘑菇、未炒熟的扁豆等。

化学性食物中毒。因食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或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如有机磷农药、老鼠药等,死亡率高。

“以上类型的中毒表现多为胃肠道不适,如腹痛、腹泻、呕吐,往往伴有发烧,严重的还可发生脱水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贺建华说,一旦发现自己有以上症状,可用汤匙压住舌根进行催吐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链接

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1.注意挑选和鉴别食物。不要采购和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河豚鱼、毒蘑菇、发芽土豆等。

2.防止食物被细菌污染。购买新鲜的食品,不要购买腐败变质的食品和“三无产品”。

3.控制细菌繁殖。食品买回家后要及时放进冰箱,进行冷冻、冷藏保管。熟食应凉透后放入冰箱冷藏,冷藏食品之间要有间隙。

4.饮食要卫生。生吃的蔬菜、瓜果、梨桃之类的食物一定要洗净皮。不要吃隔夜变味的饭菜。不要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和病死的禽、畜肉。剩饭菜食用前一定要热透。

5.生、熟食品要分开。切过生食的刀和案板一定不能再切熟食,摸过生肉的手一定要冼净再去拿熟肉,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6.外出就餐选择有《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饮单位,不在无证排档就餐。

7.饮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不喝生水或不洁净的水。

8.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抵御细菌入侵。

来源:恩施晚报

(责任编辑 郜月飞)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