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早6点,匆匆行走在建始清爽洁净的街道,零零点点的路人在街头攒动,少却了车水马龙的纷杂,呼吸着清晨雨露浸润后干净清新的空气,使人格外舒坦,感到神清气爽。
恩施距离建始不远,50多公里,来回一趟也就3个小时路程,回去十分方便。也许是经常回家,离家的时间不长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游子归家的激动和饱含乡情的情愫。但当我从乘车员手上接过那张再熟悉不过的“建始→恩施”的车票,我的内心仍然泛起了点点波澜,这次回来不简单是平常的回家和父母拉拉家长里短、不再是和同学老友相聚谈天阔地、也不再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路人而独来独往,终归是带着目的来,心里还是有些许不平静。
3个小时后,我将面对的是怎样一群熟悉的陌生人,也许他们和我一样生长在同一个小区,也许他们中拥有着与我相似的成长环境,或许承载着共同的儿时梦想,或许一路求学在体育场后业已翻新的小学楼堂,或许追逐嬉戏在曾经屋前的羊肠小道而今的康庄大道···
他们中会不会有我儿时已经失去联系的小伙伴、会不会有为我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会不会有关注我成长的叔伯长辈?我没有联系,我期待着惊喜。辗转反侧间,车已不知不觉到了恩施航空路车站。
我看了看表,8点30分,还有30分钟会议开始。心想着时间充裕,想锻炼锻炼身体,就放弃了打的过去的想法。虽然我不能像西藏朝圣者三拜九叩通向布达拉宫展现出对信仰的虔诚,但慢慢走“回家”也别有风味,静下心来仔细看看眼前再熟悉不过的世界,感受着时代变迁、经济发展、人文进步所带来的深刻改变。
这几年,承借着民族团结、跨越发展的东风,恩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居住的地方也是一天一个样,旧容换新颜。围绕着璀璨的恩施市政府明珠,跨江大桥、连片楼盘、斧阔车道拔地而起,用勾画在绿水青山上的一笔笔印记记录着恩施的成长,曾经几代社区人的梦想、街道干部的愿景如今在艰苦卓绝、不息奋斗的恩施人民的拼搏下一一实现、逐个圆梦。
看着,看着,我为身为家乡的一员感到万分荣幸,有了荣光备至的错觉,我的思绪仿佛流连在那林立高楼间,久久不愿归来。
走着,走着,眼前的视距逐渐缩小,林立的高楼间隐隐伫立着一栋三层小楼,与街对面的市政府遥相呼应,他们与外界显得格格不入。我知道,我的“家”到了。
家并不大,洁净的小院内,三层小楼居于院中,周遭零星花团点缀,正中红旗飘扬。小楼并不显眼,但闪闪发光的长牌出卖了它,上面镌刻着“中共恩施市小渡船街道办事处民族路社区委员会”和“恩施市小渡船街道办事处民族路社区居民委员会”,向世人昭示着这就是咱民族路社区党员和群众的家。
直到走到家门,我才发现这个门不好进,就像丑媳妇见公婆,寻亲踏访未尽礼节一样,总觉得不好意思。
毕业时,刚走出校门,没落实工作单位,社区党组织就像母亲一样,慷慨的接收了我,让我离开学校就找到了家。这个家对我很好,留下了我的联系方式,手机、QQ、微信,有活动就通知我,时时督促我缴纳党费,组织义务劳动,那段短暂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后来,我离开了家,但我把精神留在了家,或许是工作太忙、或者是身不由己、或许是害怕两头奔波的劳累,渐渐的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经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推掉了很多活动,每次也是转账代缴党费,我开始害怕接到这个家的电话,我感到不厌其烦。我选择把组织关系尽快转走。
回想起来,我感到很惭愧,虽然这个家不知道我离开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开始向小楼内涌动,看了看手表8点55分,我攥紧拳头、深呼了空气,硬着头皮进去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想什么来什么,一进门,我就看到了社区书记李阿姨,当时是她给我办的关系转接,我有意想回避她,但她一眼就看到了我。招呼道:“小汤,工作这么忙,抽空赶过来了啦。”我连忙应道,“嗯,是啊,李书记好久没见到您了,您身体还好吧。这次回乡走访是王书记统一安排的,肯定都要支持、都要参与的嘛。”
我借故离开了下,让李书记先上了楼。因为我想找个角落座下,静静地当个观众,把这次活动按照规定动作完成就好。
不过,这次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墨菲定律,真是越不想什么就越来什么。民族路社区党委党员真不是一般的多,诺大的会议室居然挤满了人,把道路和会议室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临近开会,时间紧迫,会议室变得异常拥挤。我四处张望为寻找那熟悉的陌生人而挪来挪去,可事与愿违,最终我鬼使神差地把自己挪到了内圈,直接和李书记可以眼神交流,李书记冲我笑了笑。
9点,会议准时开始。奏唱国歌、向党旗宣誓。当我举起右手,握紧拳心,我内心无比激动和亢奋,这是我第三次举起手向鲜红的党旗隆重宣誓,第一次是我成为预备党员、第二是我转正为正式党员,我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一两年过去了,这还是头一次在这么多人面前,在如此庄严的环境氛围下向党旗宣誓,我仿佛回想起大学时向党组织靠拢的经历。在大学时,我自认为是一个进步青年,大一担任班级干部、大二担任院团委社会实践部副部长,在团委的工作经历以及经常与学生党支部的学长学姐接触,看着学生党支部的党员个个都是学习上的标兵、叱咤学院的风云人物,心中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眼里充满了羡慕。我暗下决心,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在大学入党。
这就是我入党的初心,并不崇高,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像革命先烈以及老一辈那般为国报效、不惜生死的勇气,更多的像是满足个人人生追求的一个目标。
而后,在这个目标上,我不断的改变自己,不管团委的工作再苦再累,我都咬牙坚持,学业落下了,我拼命挤图书馆复习补课、请教同学老师。大学四年,我没挂过一门科最终还拿了全院学习标兵我感到付出都是值得的;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环保的理念引入了大学群体,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让我看到付出有了回报。久而久之,我为能够为他人服务而感到幸福和满足,回想起自己志愿服务的那些人、那些事,我的嘴角时常不经意间露出了微笑。也许真是在这一次次自我的不懈努力下,同学们认可了,老师们认可了,党组织认可了,2012年11月4日我忘不了这天,这天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郑重向党旗宣誓,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时光荏苒,这一晃时间的车轮就已走过了三个春秋。我的思绪也随着“请坐下”而回到了现实。
听着老党员、事业有成的回乡党员发表的一系列回首过去、展望今朝、畅想未来,为社区发展计、为民生计的言论,我感到他们对组织的爱是那么的真诚而热烈,是那么的从容而动容、是那么的坚定而执着。只怪我还是太年轻,经历的不多,阅历太浅,从小一路走来,平平坦坦,我没能感受到他们言谈中岁月的痕迹、历史的厚重、饱经的沧桑。当我情非得已被点到发言,我没有讲大道理、也没有畅谈理想,我只是把入党的初心与大家分享,以及这一步步走来,我对党的信任不断增强,对党的忠诚不断提高。“现在虽然我身在机关单位,与老百姓直接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但我时刻没有忘记一名党员的职责和使命,为民服务的宗旨,老百姓来办的事尽心尽力做,组织安排的事不折不扣的干,从倒一杯茶、道一声问候、多一句关心、加快一点进度做起,让来办事的人感到贴心、安心、放心;整日整夜的奋战、刻苦用心的学习、奋发图强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不给老百姓添堵,不给组织添乱,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我永跟党走的生动实践,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说起容易做起难,我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我只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践行我的入党誓言,慢慢改变和影响我身边的人。”发完言我如释重负,我很庆幸在我信念有所松动时,单位党组织给了我挽救的平台而没有放纵自我,让我重拾了信念、坚定了理想。
后来,我走访了我的初中老师以及安排慰问的困难党员群众,回家看望了父母。在老师那,她很欣慰我来看她,她仍然记得我的调皮,我的任性,她还是像以前那样喜欢我,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努力工作、加强学习,把脾气好好磨磨,老师希望你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临走时,看着年近花甲的老师两鬓斑白,因为腿脚不便拄着拐杖硬要送我下楼久久不愿离去的身影,我不舍的转过头,霎时眼角湿润了。我害怕老少离别,我向老师保证有空就来,她陪伴了我三年成长,而我回报她的只有三天。在困难群众那,我感受到了他的自强不息,身患重病,依然干净利索,意志坚定,他说:“社区的志愿者很好,经常来帮我做事,李书记亲自来了多趟,今天你们又来了,我感谢你们,感谢政府。”一个重病之人,可能不久行将就木,他没有怨天尤人、无端抱怨,这让我看到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老百姓多刁难、多难处、多难开展工作,更多的应该是我们的服务到底诚不诚、是不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在父母那,他们还是那样疼爱我,为我准备了我喜欢的一切事物,其实我内心最感激的还是他们,生我、养我、为我操劳,只是近乡情更怯,我没有表达,但我暗下决心,要多花时间来陪陪他们,多关心他们的生活,毕竟他们老了,应了那首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值今日,我仍然忘不了回乡走访当天面对党旗对党许下的铮铮誓言和承诺,忘不了在座谈会上老党员、回乡党员为社区未来发展建言献策激烈讨论留下的声声回响,忘不了走访慰问的困难党员群众饱含深情的默默期许。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人事在变,但最终不变的是那颗赤诚的初心,没有杂念、没有妄想、没有欲求,只是简单、单纯、质朴的为更多需要服务的人服务。这次回乡走访,帮我修正了人生风向标,坚定了永跟党走的步伐,种下了我一生不变的信念:用心记着群众、用情感染群众、用实干赢取民心。
来源:云上恩施 作者:汤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