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全民阅读”概念已连续第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更是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动、持续升温。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正在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专家认为,我国在逐步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过程中,阅读“碎片化”“快餐化”现象仍待改观,提升阅读质量,丰富知识养分,有待各界共同努力,倡导更健康的阅读习惯。(新华网4月4日)
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较2014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上升了5.9个百分点,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是国人阅读率至少连续三年来的再次明显有效提升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更加明显。
同时,也须深刻看到的是,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到来,国人阅读电子书的比率突飞猛进,通过微信阅读的人数首次超过了一半,平均国人电子阅读每天达到了一小时,真正实现了“天天读书”的目标。无疑,这是国人读书意识的自我增强和与时俱进的体现,但众所周知的是,包括手机、微信、电脑等网络阅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浅阅读。这与我们提倡的阅读丰富自我、修身养性等更深层次的纸质深阅读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是什么导致浅阅读激增?这与个人阅读习惯的还没有真正养成,阅读习惯还不够成熟有关,不能真正沉下心,深阅读难以为继,只能靠浅阅读拼凑,从而导致阅读内容的“网红化”“快餐化”。
据有关调查,时下国人读书率的提高,与大部分年轻人习惯于电子阅读有关,诸如微信、手机新闻等,本身就是碎片化的居多,如此基础上的阅读,即便时时读书,但也走不出根本上的浅阅读“漩涡”。
在国人读书率提高的同时,要在深阅读方面同步提升,仍需多方努力。首先,需要国人自觉进一步强化阅读的意义、目的、方式和作用等认识;其次,还要创造“慢生活”和深阅读的基础与条件,加强深阅读的引导、文化生产的指引,提倡百花齐放的文化产出与消费。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