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2016-07-29 09:44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板寮:如画家园寄“乡愁”

(图片来自网络)

宣恩板寮,就是我记忆中故乡的样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曾经,席慕蓉的《乡愁》伴我度过了离开故乡的所有日子。

如今的宣恩板寮,仿佛席慕蓉笔下的乡愁,无论何时读来,依然令人魂牵梦萦、深深向往!

一条溪流的远古传说

记忆中,与宣恩板寮邂逅的那天,老天爷极不赏脸地下着倾盆大雨,仿佛给宣恩板寮来了一场透彻的洗礼。

从宣恩县城出发,向高罗方向行驶约30公里,至高罗镇水古山大桥,左转便到了李溪坪。

李溪坪在板寮之南,原名兴隆坪。小溪有处地方叫水口山,溪中有一高七八米层层叠起的巨大石头,每层厚尺许,水从石上层层淌下,水花四溅,映在溪中,甚是壮观,故名“李溪层石”,乃宣恩八景之一。可惜有人在河中流放木材将其炸毁,现只有些许残迹可见。

在板寮,还能听到诸多关于唐代诗人李白的故事。传说李白被贬夜郎,途经老街附近的兴隆坪,见此地山清水秀,溪中有石,层累若浮图,于是在此歇息。后人为纪念他,将兴隆坪改为李溪坪。还有太白祠、望月楼等都和诗仙李太白有着剪不断的渊源。

现在,李溪坪已成为人文胜地,当地许多地名都与李白有关,如李溪层石、太白祠、太白庙、太白桥等。

站在层石桥上,看溪水流淌,静静听当地村民讲述着李白的传说,也未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当地村民告诉我,如今,李溪坪人无论老幼,一说起李白,都是津津乐道,耳熟能详。

沿着溪流逆流而上,二三十栋小洋房沿河而建,在绿色庄稼及树木的掩映中,展现出了各具特色且风韵多姿的形态。溪流仿佛一条玉丝带,两旁串满了形态各异的宝石,让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大脑里会情不自禁地闪现出了许多关于故乡的美好画面。

在行走的过程中,偶尔还会碰到叼着旱烟的大爷,扛着自己用篾片编制而成的渔具行走在烟云雨雾之中,随手一拍,村民的剪影,仿佛都能变成遗世大作。那感觉绝不输于柳宗元在《江雪》中所描述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美景。

或许,临水而居,才是生活最美的样子!

大山深处的景观

青山、绿水,一直是国人心中不可缺少的美景组成元素。

从李溪坪出来,向宣恩方向行驶1.5公里后,便来到了板寮村文化活动广场,再从广场对面的通组公路向周家湾方向行驶约2.5公里,行至东门关山脚下。踏着掩映在青草从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青石板上,仿佛坐上了时光机,眼前出现了骡马萧萧,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

据史料记载,早年间湖南靠水路运输“淮盐”入湘,但因战乱或水道阻塞,总是无法及时运抵,导致湖南食盐紧张,有“担谷斤盐”之说。而后开通的“巴盐古 道”,让四川产的食盐通过湖北进入湖南,此交通要道的繁荣成就了作为驿站的板寮村的辉煌,给村庄留下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同时,也大大缓解了湘西“担谷斤 盐”的艰难局面,自然也成就了湘西黎明百姓的生命线。

“巴盐古道”由诸多石梯组成,因其远看是白色的,故将其称为“白蛇绕殿”。但是由于年代久远且现代交通越来越发达的原因,隐没在大山深处的“巴盐古道”只 是偶尔有村民或者专门前去徒步的驴友会前往。平时,“巴盐古道”就寂寞地匍匐在大山的怀抱里,往日的光辉也早已不复存在。

已经记不清走了多少步石梯,只是耳边慢慢响起了类似于“暴雨打芭蕉”的声音。听村民介绍,沿着石梯继续上行,就可以看到宣恩有名的八景之东关飞瀑。

村民告诉我们说,在东门关一处峭壁上有一个岩洞叫“观音洞”。清乾隆年间宣恩第十三任知县苏于洛曾写有一首诗:“壁立万仞山,险要振东关。洞口有飞瀑,高 悬碧落间。”字里行间所描绘的便是“宣恩八景”之一的东关飞瀑。观音洞石壁上有一回文诗:“东关照耀月溶溶,远近山兮淡复浓;山外楼台楼外寺,闲云野鹤伴 孤松。”回文也很有趣:“松孤伴鹤野云闲,寺外楼台楼外山;浓复淡兮山近远,溶溶月耀照东关。”

“这里的空气真好,感觉我的两个鼻孔完全不够用了。”随行的同伴很是兴奋。的确,这里就像是个天然的大氧吧,专门生产新鲜、无污染的空气,给久居城市的人们一个彻底洗肺的机会。

声响越来越大,仿佛大山弹奏的“钢琴曲”一般,在空旷且幽静的山谷里显得格外动听。

不远处,光滑的岩壁上,水流倾泻而下,两旁的雾水使笔直的岩壁顿时变得妖娆多姿起来。这景致,虽然不及李白所描述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美景,但在我们心中,仿佛又超越了庐山。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乡愁”,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我们眼中皆是美景。

“你们运气真不错,平时来的话,看不到这个瀑布,这几天山上涨水,瀑布又有了。”据村民介绍,由于东门关电站的建成,飞泻数百年的瀑布不复重现。如今留下的只有那孤寂的小溪,沿着岩壁缓缓流下,日日夜夜诉说着心中的惋惜与沮丧……

一条老街的风流沧桑

因为对古民居的向往,一直以来,凤凰、乌镇都是我较为倾情的地方。

板寮作为宣恩的“小凤凰”,位于高罗镇北部,国土面积19.93平方公里。曾是百年“巴盐古道”的一个驿站,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繁华古镇,是条充满神奇故事的古街。

古街依山而建,一条青石板路横穿其中,在细雨蒙蒙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朴、幽静。两旁的大红灯笼、花格木窗以及被重新漆过的“古色古香”的木板壁,让老街的形象变得立体而生动。

由于年代久远,老街的许多设施与功能都“落伍”了。为重现百年老街风采,高罗镇与州、县相关部门一道,按照“青瓦白墙、飞檐翘角、栏杆跺脊、木门木窗”的 要求进行全面改造,提升了老街的排水功能以及道路、消防、用电等设施。所有房屋如旧,木制垃圾箱在老街的屋檐下随处可见。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许多人家房 前屋后的空地也逐渐变成了私家花园,在那里,绣球花、栀子花、三角梅争奇斗艳,妖娆地开放,香味溢满了整条老街。

老街的全面改造升级,不仅使当地老百姓得到了物质享受,新建的板寮民族广场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最佳去处。每天夜幕降临之时,男女老少们聚集在广场上, 打打莲厢,扭扭秧歌,欢快怡然。每年腊月末,四海漂泊的游子纷纷返回家园,他们便各自准备菜肴,择一佳日,举行百家宴,喷香的美味、嘹亮的歌声、欢快的笑 声和激烈的猜拳划酒声弥漫着整条老街,充满着浓郁的幸福味道。

百年老街又涌动着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魅力。

从老街南端出来,行驶大约1公里后,便来到板寮新区谭家坝。近年来,村里突出“凝炼民族文化规划,坚持景点标准建设”的建设理念,加快建设力度,村容村貌 得到极大改观。谭家坝“一体一格一线”特色民居伴河而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招惹人眼。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板寮独具魅力的 风采。

从谭家坝新区南侧上行大概5分钟,再拾级而上百余步便到了邀月亭。在这里,谭家坝新区被一览无余,青瓦白墙的特色民居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河岸边。没有了城市的喧嚣,在此情此景的映衬下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归园田居”的冲动。

或许,真的是乡愁涌上了心头吧……

来源:中国宣恩网  记者 舒鸿妍 李以国   通讯员 郑华芳

(责任编辑  田祎)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