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家坝村位于宣恩晓关侗族乡东南处,属标准的“二高山”。全村国土总面积6.7平方公里,有11个村民小组、333户、1051人,其中侗族占全村总人口的65%。
2016年以来,该村村支两委围绕把干家坝村打造成省级生态村,从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进行大投入,不断在“绿”与人文上做文章,村里的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如今,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优良、民风民俗淳朴、群众生活水平较高的魅力乡村。
抓“硬件”设施强生态之“骨”
生态建设重在基础设施这个“硬件”上。
干家坝村3组村民田银珍,这些年感触最多的还是道路的变化。“以前哪有现在这么方便,那时家家户户门前只有一条小路可以走。这两年以村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她说。
田银珍的家靠近桐甘公路,与桐甘公路的直线距离不到200米。但是,放在以前,这段距离让她吃尽苦头。“你买包肥料,不能拖进屋,只能靠肩挑背驼。现在通户公路直接到大门口,省了很多的力气。”说到这,田银珍的脸上满是笑容。
和田银珍一样受公路制约的还有4组的郑茂祥。他家种了6亩茶,4亩核桃,还有3亩左右的油茶。以前,郑茂祥跟着兄弟还有老人住在离公路较远的3间老房子里,每年到采茶或收核桃的时候,家里除了能用的地方有限外,搬运东西也很费劲。2016年,郑茂祥将新房子修到了公路边上,“现在,卖点东西方便了,放的地方也宽敞多了。”郑茂祥说。
据了解,一直以来,干家坝村因山高路陡,再加上村民居住较分散,群众出行十分不便。2015年,该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由县人大、县民宗局、县档案局、县气象局、维民茶叶驻村帮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仅2015年和2016年两年时间,干家坝村就修建了村级道路4.5公里,硬化公路4.68公里。基本实现了家家通公路、五户以上通水泥路的格局。同时,还完成了竹山荡到椅子荡的产业路2.2公里,维修了桐子营至三两湾的库区循环路6.7公里,进一步延伸村里的道路“骨架”。
此外,根据村庄规划,该村新建成270㎡村委会大楼,发挥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农民培训中心的作用;修建蓄水池8口,安装引水管60000米,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村民的饮水条件得到持续改善;建沼气池6口,垃圾池1个,让村里的山更青、水更绿了。
抓“软件”擦亮生态之“魅”
“唰唰唰,唰唰唰……”1月18日一大早,6组贫困户孟顶爱便在自家的新屋里忙碌起来。
“讲起我们以前住的环境,真的是都不好意思开口。”1969年出生的孟顶爱,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再加上无产业支撑,这些年家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一成不变,全家人住在一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里。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耗费了不少精力。“没得办法,现在修个屋要花很多钱,今年要不是有政策支持,我的这个屋也怕是修不起来哦。”他说。
原来,为了改善孟顶爱一家人的居住条件,村支两委可以说是动足了“心思”。最终,2016年,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孟顶爱家的新房子修了起来。
“政府给我补贴了一部分钱,我再想想其它办法,东拼西凑的才把房子修起来。”看着如今自家新建的两层楼250平方“小洋房”, 孟顶爱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不说比城里强吧,至少不比咱村里其他人家差,这样我就已经很满足了。”
据了解,为改善人居环境,干家坝村根据省级生态村的具体要求,精心编制了《干家坝村村庄发展建设规划》,在做好村民住房美化、亮化、净化、绿化的同时,重点抓好“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池、建园、建家”为主的五改三建人居环境改造工作,大力实施村庄绿化、美化、环境洁化工程,推进生态家园建设。目前,通过在村内道路两侧、群众院内、村边空场等地种植生态景观树的方式,全村绿化覆盖率达80%;通过培育“4450”生态养殖规模养猪户、建沼气池等办法,全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对生活垃圾采取定点存放清运,全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
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让如今干家坝村辖区内主要河道水质、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土环境质量都取得明显改善。村民也树立起了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整个村的环境变干净了、整洁了,生态村的“魅力”也从这些细小的部分,逐渐显现出来了。
建“循环”经济展生态之“魂”
生态村的“魅力”出来了,那么,怎么才能展现出生态之“魂”呢?
有产业的支撑才能铸就起生态之“魂”,村支两委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2012年,蒙恩林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人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福音。原来,他们是“盯”上了村里的荒山。
“就是采用的土地流转方式,跟我们签订合同来一起发展经济林。”这几天,村民郑桂昌一直忙着在山间转悠,作为这片林子的日常管护人,他想趁着冰雪天气没来之前,将林地里的杂草全部清理干净。
“我家里有70余亩山被流转了。按照每亩15元计算,每年光租金就可以拿到1000多元,这还没算成林以后的分成。”还像当年一样,郑桂昌一算起这笔帐就相当兴奋。“再加上平日里我参与树林管护,现在等于就是坐在家里收钱。”他说。
据了解,2012年,蒙恩林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林地流转的方式对干家坝村的1390亩荒山实行造林,让干家坝的75户村民从此吃上了“绿色产业”饭。据估算,这1390亩高效丰产林10年就可成林,成林后1亩可产出40立方木材。以1000元每立方计算,一亩可收入4万元。按照签订的合同约定,林地每亩总收入的10%将返回给农户进行分成,这样,成林后75户村民每户每亩就可以得到4000元,收入相当的可观。
如今,4年时间过去了,当初小树苗渐渐的长大,它的份量也在村民心中一年年变重。“像生态林这样的生态产业,我们村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茶叶、核桃,还有旅游业。”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纯清介绍道。
干家坝村位于桐子营库区中游,有水域面积500亩左右。伴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近年来到干家坝村旅游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2015年起,该村又被纳入野椒园古侗寨民俗旅游度假区。同时,干家坝村还立足优质资源,大力发展以林果、药业和养殖业为主的生态高效产业。目前,全村以伍家台贡茶为品牌的茶叶基地已发展到871亩,油茶有600亩,核桃有420亩,100头以上养牛场有1个,两年连续实施“4450”生猪养殖达30余户,成为了晓关侗族乡产业发展中的“强壮村”。
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民风淳朴和谐,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大变了样。 “县里提出要把干家坝村打造成省级生态村,这是一件惠民利民的民生工程。我们也将吃透政策,继续抓好生态村建设,让村庄更加优美、群众生活更加美好。”孟纯清说道。
据了解,目前,该村正按照省级生态村创建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编制生态村创建规划,全面组织实施,力争将干家坝村建成宣恩大地上和谐、生态、富裕、文明的璀璨明珠。
来源:中国宣恩网 记者 向慧 通讯员 梁国熠
(责任编辑 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