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重大建设项目,只要一打开《宣恩新闻网》,我不在家也能看个明白。”1月11日,刚刚从福建打工回家的宣恩县椿木营乡施家坪村1组村民熊成万对笔者说。
近两年来,椿木营乡通过打造互联网+“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健全乡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机制,畅通信、网、访、电“四位一体”监督模式,着力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使农村基层“微腐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阳光是最好“防腐剂”
2014年12月村级换届至今,乡纪委初核问题线索15件、立案11件11人,其中党员干部11件次,受理发生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线索5件次,村组党员干部5人。
一组组沉重的数据,展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成果,折射出基层“微腐败”的严峻现实。优亲厚友、以权谋私、弄虚作假等现象在农村仍然时有发生,村组干部法纪意识淡薄,村务决策缺乏规范,村务公开缺少监督,治理基层“微腐败”刻不容缓。
目标锁定,靶向精准。该乡坚持问题导向,以村务公开为抓手、全面打造阳光村务,将全乡15个村的党务、村务、财务全部“晒”在阳光下。围绕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一套标本同治的制度机制正在全乡全面铺开。
透明机制“零距离”
“粮食直补每亩是什么标准?生态公益林每亩是多少钱?享受农村低保是哪些对象?”1月11日中午,在偏远的施家坪村,该村2组84岁的魏泽清老人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小山将村务公开栏上的惠民政策落实、低保对象及精准扶贫户的情况全部进行介绍后,显得格外高兴,“这么公开,情况一清二楚,心里很舒服。”
据乡纪委负责人介绍,为打造“阳光村务”建设,该乡在15个村的村委会显眼处,统一制做了规范化的固定公开栏,设置多个功能板块,并明确公开时间、内容、程序、形式以及公开重点,从村务决策到管理、运行和监督全部规范化、透明化。
针对各村实际,大力探索“网络村务”,建立“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对重要事项通过网络公开。目前,全乡15个村的重大建设事项及相关信息,全都“搬”上了网络。两年来,累计公开村务重要信息200余条。
如今,该乡已形成了互联网+“阳光村务”监督平台和村务公开栏的透明机制,畅通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监督模式,真正给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群众监督赢得满意度
该乡始终坚持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划出纪律“红框框”,树起监督“硬杠杠”。即制定《椿木营乡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检查与追究实施细则》、《村级经费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乡与各村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建立健全无缝隙责任体系,用制度对“四议两公开—监督”予以明确。同时,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15个村从优秀党员中共明确了15名纪检委员,从而确保严格执行村级重大事项公开制度,达到监督关口前移,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作用。目前,全乡各村监督委员会直接参与决策村级重大事项达30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200余条,“小纪委”发挥了“大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在严。该乡用制度明确主责,严肃追责。截至目前,全乡共发出督查通报10余期,对15个村主职干部进行了工作约谈40余次,提醒谈话3人,谈话函询4人,诫勉谈话1人,党纪政纪处分10人。
透明度不断提高的“阳光村务”,有效增强了基层民主治理的能力,铲除了腐败滋生的土壤,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来源:中国宣恩网 通讯员 郑家云 冯军
(责任编辑 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