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保险业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服务于中部崛起战略大局,抢抓机遇、强基重本,坚持政策扶持、创新驱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为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发挥了保险的独特功能作用。日前,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在武汉与湖北保监局局长王斌进行了对话。
Q赵健:
当前,保险业正在不折不扣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要求全面落实“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理念,一方面,坚定不移推进行业坚守保障本位,进一步正本清源;另一方面,强调防范风险是保险监管的生命线,要以监管彻底整顿市场秩序,把防控保险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请您结合当地保险业的发展与监管实际,谈谈湖北的经验与体会。
A王斌:
近年来,针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湖北保监局在加强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了总体工作指导思想,即以抓党建为龙头、做基础,以抓监管为中心、做关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持“保险姓保”,重点围绕抓“三纲”(即规范固基、政策引导、创新驱动)、促“五新”(即认识新常态、把握新业态、塑造新形态、构建新生态、展现新姿态),强化监管、改进服务、严防风险,引导和推动湖北保险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今年前11个月,全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988.26亿元,同比增长25.57%,预计全年保费收入将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省保险业总资产达2503.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07%。全省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支出336.45亿元,同比增长32.77%,高于同期保费增幅10.03个百分点。
其中,我们着力突出“保险姓保”,积极推动发展民生保险,提升保险保障水平。比如在农业保险方面,积极推进湖北省政策性“三农”保险“扩面、增额、提标”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前11个月,全省共实现保费收入121.41亿元,同比增长50.11%。责任保险方面,截至11月底,全省共实现保费收入9.96亿元,同比增长13.96%,赔付4.48亿元。
同时,我们坚持“保监姓监”,在保险监管上始终做到严字当头,保持对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严查重处顶风违规、屡查屡犯的保险机构,切实加强风险防范,维护市场稳定运行。一是扎实开展“两个加强、两个遏制”专项工作。在去年底组织辖内保险机构自查的基础上,今年对35家辖内保险机构开展了现场检查和督导,通过分类处置,堵塞管理漏洞,排除风险隐患。二是紧盯重点领域市场秩序。针对车险、农险、银行保险等重点保险领域,以及保险市场上部分中介业务违规问题,依法从重处罚了相关机构,有效震慑了市场。三是认真抓好互联网保险风险整治。在前期制定的互联网保险风险整治专项方案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自查、核查、排查和现场检查,共对全省72家保险省级分公司、50家专业中介法人机构和53家专业中介省级分公司互联网保险风险进行了全面摸排和督导整改。四是发挥市州保险行业协会功能,组织开展自律检查。共对全省市州455个三级机构及所属2144个四级机构(含营销服务部)进行了自律检查,基本实现了市州三、四级机构保险业务的全覆盖。
Q赵健: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保险业“十三五”期间改革发展的主线。您是怎么看待保险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湖北保险业将有怎样的谋划和目标?
A王斌:
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局服务,是保险业改革创新的主攻方向。保险业在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已经具备了更强实力和基础,在服务湖北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保险功能作用日益显现。
第一,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助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2013年以来,湖北保险业不断改进完善保险机制,服务民生保障。例如大病保险,全省17个市州、直管市不经试点,直接全面推开,约4800万城乡居民及早享受到大病保险服务。截至11月底,全省大病保险已累计赔付140.93万人次,赔付金额达39.29亿元,总体运行平稳、收支平衡。参保群众的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0%-70%,整体报销水平提高11个百分点,得到了实惠。又如,在全国首批试点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和居民养老社区,首批试点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为居民健康和养老保障提供更多选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全省保险业将积极主动作为,通过更好更全面的保险保障,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第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助力巩固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2014年以来,湖北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专门就促进保险发展方面印发了20份政策文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大病保险、健康保险、科技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各类责任保险加快发展。其中,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到全省基层医疗机构。2016年1-9月,全省保险业共承保各级医疗机构4326家,提供风险保障31.65亿元,在维护医疗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湖北保险业要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把商业保险建成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促进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第三,创新支农惠农方式,助力补齐农业发展短板。目前,湖北省农业保险已开办了政策补贴的水稻、棉花、油菜、森林、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军属、烈属、五保户、困难户)农房保险和商业性创新型农业保险,如生猪、鸡蛋期货价格保险、茶叶天气指数保险等,覆盖到全省13个市州、86个县市区、804个乡镇、1.81万个村。在今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以服务中央精准扶贫战略和农业现代化战略为重点,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全省农业保险持续稳定发展。
第四,拓展保险服务功能,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湖北保险业探索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无抵押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截至2016年9月底,在全省14个市(州、直管市)累计支持4.9万家(次)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融资130.51亿元。又如,2015年以来,湖北保险业承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19笔(39台),保险金额6.44亿元,实现了保险服务技术创新“零”的突破。下一步,全省保险业要积极拓展保险功能,着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第五,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提高有效保险供给。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保险业不断深化自身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创新保险产品,优化保险服务体系,提升保险服务水平,促进有效供给。
Q赵健:
湖北省今年被批准设立自贸区,被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省份。同时,武汉也是2007年确立的全国首批科技保险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湖北省保险业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有为有位,您能拿出一些“干货”让我们瞧瞧吗?
A王斌:
服务于湖北的科技创新,科技保险确实取得了较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保费补贴政策不断完善,知晓度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功能不断增强。自2007年以来,武汉市科技保险保费收入共计2.89亿元,累计为971家(次)科技企业提供1147.65亿元风险保障。我们积极探索保险服务科技发展新途径,构建与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和东湖高新区建设相适应的现代科技保险服务体系,为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支撑。
一是产品日益丰富。科技保险从最初的6个试点险种逐步扩展到17个险种,涵盖了研发类、产品类、融资类、人身类和财产类,基本能够保障科技型企业各个环节所面临的风险。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是近年来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2013年7月,东湖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为无抵押、无担保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创新建立了“政银保”贷款模式。该模式在全省得到了复制推广。截至目前,武汉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累计保费收入1536.24万元,累计为287家(次)科技企业提供6.69亿元融资支持。
二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湖北保监局积极支持鼓励保险公司在东湖高新区设立保险机构,加大保险业对园区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目前,东湖高新区内已有15家产险机构。
三是政策支持不断加大。自科技型企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以来,东湖高新区政府共为287家(次)科技企业补贴保费615万元,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放大了109倍。我们将提高东湖高新区内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保费补贴和贷款贴息标准,同时对园区内购买企业财产保险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80%的保费补贴。
Q赵健:
今年夏天,湖北省遭遇了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中国保险报》特派两名记者到抗洪救灾现场采访,亲眼见证了您同保险人在一线抢险救灾的感人情景。请问,保险业在救灾理赔和灾后重建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A王斌:
今年夏季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后,全省保险业坚持把抗灾救灾、灾后理赔和支持重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一是凝聚行业力量,全力投入抢险救灾。暴雨灾害期间,全省共派出事故处理工作组367个、投入人力2478人,构建了查勘施救高速通道。截至12月26日,共接到灾害报案6.92万笔,已决案件6.84万笔,结案率达98.76%;累计支付赔款10.67亿元。二是简化理赔程序,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就保险理赔工作迅速制定出台了“三快两应两从”原则,并细化出台了保险理赔“八条便民措施”,印发各公司组织实施。尤其对民生保险理赔,要求保险公司主动上门服务。三是多措并举,弘扬保险大爱精神。协调太平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武汉市城市投资公司合作,设立救灾基金,投资规模100亿至200亿元,用于武汉市灾后重建项目。认真开展黄石港区驻点救灾工作,并落实45万元保险资金用于小学危房改造,20余万元用于救助受灾贫困学生。截至11月底,全省保险业募集捐助救灾总额已超过1000万元。
此外,在遭灾后,省政府对全省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高度重视,计划提高水稻、油菜、棉花等保险的保障程度并扩大试点范围。其中,水稻保险的保障程度提高100%,达到每亩400元;将油菜保险从现有的5个县扩大到种植面积过20万亩的35个县,覆盖面达到77%;棉花保险从现有天门一地扩大到种植面积过10万亩的15个县,覆盖面达到76%。同时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指导保险公司探索开办了水稻气象指数保险、水产养殖保险、杂交水稻制种保险等创新农业险种,均取得良好效果。
Q赵健: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国保险业从各地实际出发,聚焦精准扶贫,摸索出不少好的做法,湖北保险业是如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
A王斌:
近期,我们刚刚召开了湖北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推进会议,副省长曹广晶在会上特别对保险业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和大爱情怀给予了充分肯定。在我看来,保险业助推脱贫攻坚,一定要秉承大格局、大作为、大担当、大智慧、大情怀,一定要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发力、精准落地。今年以来,我们立足行业优势,积极服务大局,结合湖北省脱贫攻坚的实际,在精准扶贫中主要做到了5个注重:
一是注重政策环境营造。一方面,抓好国家各类扶贫工作文件有关保险业政策措施的落地执行;另一方面,推动研究出台具有湖北特色的优惠政策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出台了《湖北省农村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意见》《湖北省创新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等文件。协调争取将保险创新试点纳入县域金融创新工程整体部署共同规划、共同推进。
二是注重典型示范带动。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推进精准扶贫统一部署,湖北保监局对口帮扶十堰市竹溪县汇湾镇荣玉村。一年来,工作组协助村委会分户建档立卡142份,针对每家贫困农户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帮扶措施。研究编制了该村2016-2017年精准脱贫计划,指导当地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增加收入,积极向各方协调争取资金和项目。同时,以湖北保监局平安建设联系点江陵县为重点,指导当地政府运用保险机制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发挥了示范效应。
三是注重发挥行业优势。人民人寿黄冈中支推出为扶贫工作队量身定制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意外伤害保险”,目前已承保黄冈市2000余名工作队员,提供风险保障3亿余元。同时,在贫困山区先后推出了黑山羊保险、山药保险、生姜保险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助力产业扶贫。又如,中华联合大力发展民生保险,为“低保人员、五保人员、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保险服务,同时与民政局合作承保了农村“五保户”意外伤害保险。
四是注重有效精准施策。比如,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增强农户融资能力。人保财险在十堰市竹山县、咸宁市通山县等地配合精准扶贫工作,已帮助14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小贷险获得银行贷款801万元;中华联合协调恩施州鹤峰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已承保涉农贷款保证保险309笔,保险金额4605万元,业务范围覆盖9个乡镇、302个农户。又如,为解决现有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保障水平不能完全满足贫困群众需求的问题,探索在兴山县、红安县开展医疗救助补充保险试点。其中,红安县已利用民政救助资金和财政资金2442万元,为全县53855名精准识别的扶贫对象购买医疗救助补充保险。
五是注重参与抓“尽责”。湖北保监局积极引导和协调辖内保险公司支持、促进基层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展现行业大爱情怀。2014年以来,全省保险业组织参与的有规模的公益活动800多余次,援建、捐助金额达2600万元。
来源:中国保险报
责任编辑:曾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