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住新房子,吃得饱、穿得暖,生活越来越好。”恩施市三岔乡三元坝村,刚搬进新房的李正坤笑得合不拢嘴。
李正坤是恩施三元坝村社塘坪组的贫困户,2014年,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启鹤主动与李正坤结成了“亲戚”,为他出谋划策,申请危房改造、大病救助。
“人大代表为人民,这句话真没错。”李正坤感慨道,许多手续都是陈启鹤亲自去跑,还为他牵线搭桥,加入养殖、马铃薯等专业合作社,种马铃薯3亩,年出栏生猪30头,收入近5万元,顺利脱贫摘帽。
和李正坤一样,市人大常委会机关26人,结对帮扶7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42户。
“第一次看到他,很亲切,谁晓得他是主任啊。”困难党员杨振清清晰记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凡第一次到他家的情况。“自那以后,他经常来,七八次是有的。”
“今年收入达到6万元是没得问题。”在刘凡的帮助协调下,杨振清领喂了2头黄牛,得到免费提供的2头生猪、200只鸡苗。
4月18日,恩施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联合相关市直部门,一起筹集资金为贫困群众免费送去鸡苗2500只,生猪100头、黄牛60头、300亩马铃薯种子。
“资金这样用就用到了刀刃上,还保证了贫困户发展生产的动力。”对如何使用好这笔资金,恩施市人大常委会有自己的“妙招”:贫困户有了收成后,以市场最低价偿还“种苗费”,村委会将“种苗费”作为第二年的扶贫资金,实行滚动使用,这种“造血式”产业扶贫受到了贫困户的欢迎。
产业要兴,基础设施是保障。恩施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改变以往单纯现金资助的方式,联合国税、住房公积金办事处等市直部门筹集60万元资金,用于改扩建公路9公里和新建经济断头路1.5公里,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为发展村级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市人大机关还发动单位内部党员干部捐款,筹集1万余元,为三元坝村委会购买2台电脑、一台全自动打印机,解决村委会办公设施老旧的问题。
“种包谷每亩能收1000把块,这花能收3000多块钱,城里的老板过几天就要来看。”近日,村里的55亩金花葵长势喜人,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人大工作队积极引进畜牧、蔬菜、山药、马铃薯等企业业主进村考察。
目前,恩施三元坝村已进驻企业4家,以马铃薯、精细蔬菜、畜牧为主的三大产业基本成型,发展马铃薯1000亩,精细蔬菜500亩,引导种植金花葵55亩、药用百合350亩、山药30亩,年出栏生猪8000头,黄牛100头。
来源:恩施晚报 本报记者童秀清 通讯员刘荆
(责任编辑:秦辰宇 实习编辑:向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