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强基抓环保 美丽建始展新颜 ——建始县生态环境保护略记

2016-12-20 11:43  

近年来,建始县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环保理念,深入推进“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城乡更美”专项行动,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州级文明城市,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宜居村庄13个,省级生态村21个,州级生态村99个,夯实了绿色根基。

一、健全环保机制,扎紧制度藩篱

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为抓手,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把环境保护与“六城同创”、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切实扎紧制度藩篱。一是健全高位推进机制。按照“党政同责、依法行政、权责一致、齐抓共管、一票否决”的总体要求,出台了《建始县环境保护管理职责规定》,实行环保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二是健全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健全环委会工作机制,下设12个专委会,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季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将各专委会工作开展情况定期上报环委会办公室,实行清单管理,着力协调推进。同时,立足国家生态功能区的定位,制定出台了16条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三是健全绿色考评机制。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聚焦部门职责,出台了《2016年乡镇和县直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考核方案》,以考核倒逼各级各部门环保职责上肩。

二、推进管治联动,优化人居环境

以“六城”同创为载体,立足“生态较脆弱、监管难度大、治理任务重”现状,围绕破解“有监管无治理、有治理缺监管”难题,在环境监管和治理上实行协调联动,用监管减轻治理的任务,用治理捍卫监管的权威,进一步优化了人居环境。一是真管善治。围绕“山、水、天、地”四大关键领域,深入开展“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地更净”四大专项行动,取得了实效。在水体保护方面,制定了《建始县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积极推行“河长制”,加强清江建始段、广润河、东龙河、榨茨河等河流水域治污保洁、执法管理,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巡查。目前,州控地表水跨县清江建始与巴东交界段水质、马水河建始与恩施交界段水质达到国家Ⅱ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6.1%。在空气保护方面,积极开展“空气净化行动”,在城区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动态监测空气质量,并根据监测信息及时跟进空气污染治理,1至11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0天,优良率达89.6%。在山林保护方面,以“绿化”为导向,实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新一轮退耕还林、长防林工程和绿满荆楚行动,累计人工造林4.5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造林绿化9.8万亩,完成城市进出口通道绿化18.2千米、主干道绿化19.2千米,县域林地覆盖率达69.8%、草地覆盖率达3.48%。在土地保护方面,出台了《建始县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湿地覆盖率达0.52%,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达22.44%,受保护区面积比例达2.16%。二是严管重治。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改善需求最迫切”的噪音污染、垃圾污染、扬尘污染等重点环节,做好“清净、洁净”文章。扎实开展“城区宁静行动”,在城区增设2块噪声监测显示屏,将监测结果实时反馈到环保局后台,确保噪声污染“早发现、早处置”,累计责令改正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行为150余次,有效制止了噪声污染的行为。扎实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出台了《建始县城乡垃圾治理一体化工作方案》,启动红土坪垃圾中转站建设,为乡镇配置垃圾清运车辆,并探索推行户集中、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改善了城乡垃圾污染的现状。同时,大力治理扬尘污染,先后投入资金600余万元,购置洒水车等装备10余台,有效减少了扬尘污染。三是常管常治。立足执法人员少、监管对象多的实际,探索推行“双随机”企业监管制度(随机抽选监管对象、随机抽派执法人员),按季度以摇号的方式确定检查对象,确保全县141家监管对象1年至少被检查一次,检查结果作为环保诚信企业评选依据。1至11月,通过“双随机”监管模式累计检查企业104家,约谈2家,立案查处9家,移送公安机关3件。四是齐管共治。制定《建始县实行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施方案》,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监管网格,实行“横向资源共享、协调配合;纵向层层监管、责任到人”网格化监管模式,环境监管的“主体责任”在村(社区)落实落地。

三、注重源头防控,遏止问题增量

立足县域实际,找准防控“短板”,牢固树立“抓环保重在抓事前”的理念,以源头管控为重点,力求以点代面,清源固本,切实提升防控能力。一是抓“急点,提升应急防控能力。制定了《建始县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建立分级预防预警机制,实行属地为主、分级响应,提升了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处置能力。二是抓“入点,严格准入管控。严把环境准入特别是项目入关,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过程中坚持以规划为载体、项目为重点,结合产业政策和当地发展方向,对超安全卫生防护距离的、超环境容量总量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不准落地,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三是抓“出点,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全面开展重点排污单位初始排污权核定工作,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

四、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绿色理念

坚持以生态文化引领环保工作,弘扬生态文化,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一是充分利用载体。实行全域规划,将生态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之中,力促全民共享。始终坚持正确导向,以“六进”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纪念日,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树牢绿色发展观,组织排污企业开展现场参观和环保法律法规培训,提升市场主体生态文明意识。着力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无线建始网、云上建始、报刊、网站、电视台等媒介加大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树牢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理念。二是实行信息公开。坚持“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依法向社会公开环境违法、环保法律法规、低碳环保理念等各类信息,努力提升“生态文明”的知名度,提升环保工作的认可度。三是拓宽参与渠道。积极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扎实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着力构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比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把主动权交给农民,按照“村民大会集体商量、村级组织自主申报、农民群体全员参与”的原则,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既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又保证项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群众自我管理。

来源:建始县环保局

(责任编辑:阳沁)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