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法治精神根植于我们的灵魂……”12月5日,建始县一中高二(1)班熊菲菲同学国旗下的讲话,博得阵阵掌声。连日来,该校通过黑板报、主题班会、签字承诺、国旗下讲话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法文化氛围。
“责立身,济天下,一中学子当自强……”时下,走进建始一中,有一种文化叫责任文化,有一种教育叫责任教育。用责任构筑文化教育新高地,今日之建始一中,已成功跻身湖北省示范中学行列。
责任文化之源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生命与灵魂,用责任引领文化,用文化引领教育,使之成为一块教育品牌,这更难能可贵!”2014年,省级示范高中验收组验收时给予建始一中高度评价。
建始一中源起“教育救国”。抗日战争前期,建始原本无普通中学。1938年至1939年,抗日前线吃紧,武汉受到严重威胁,多所学校前往大后方建始。硝烟中,建始成为一片教育热土。
“国家盛衰,关系人才;人才培养,端赖教育。”正是这“教育救国”的责任感,成就了建始一中的诞生。
就这样,70余年风雨历程中,建始一中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谱写一曲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为先忧的爱国赞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情结和人文底蕴,成就了建始一中独树一帜的“责任文化”沃土,为一代又一代建始一中人强劲持续推行“责任教育”积聚不竭动力之源。
责任教育之念
从“教育救国”到“复兴民族,报效祖国,追求精彩人生”,关键在责任。建始一中依托悠久的办校历史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底蕴,确立以“责任教育”为核心的办学思想,用“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教育的神圣使命,形成“以责立身,兼济天下”今日校训。
“实施平民教育,锻造精英品质!”成为如今建始一中矢志不移追求的办学新理念。何谓平民教育?“就是面向大众的教育,为普通老百姓服务的教育。” 校长姚宏文解释。
“走进一中门,就是一中人!” 把“责任”两字根植于心,始于行。出台严禁歧视学生、动员和暗示学生休学、转学或不参加考试等“五严禁”,过去全校仅上千名学生,如今一个年级就高达1200名学生;从2012年起,该校除实验班外,不再分AB班。对不同班级学生提供平等对待均等学习机会。这是学校对政府办校的一种担当,对社会、家庭和每一位学生的一种责任。
誓将平民教育进行到底!实践证明,全新的办学理念,活力尽显。“十二五”期间,该校一举实现每年能考上重点大学200人左右,考上本科1000左右目标;更实现三年达到优秀,创建省级示范高中,五年达到卓越,成为武陵山区高中示范教育品牌的目标。
责任就是使命
“教师就是一个需要奉献的职业,我要坚持到明年高考结束,为自己的教育生涯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教师向正会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他曾在建始一中担任班主任工作20多年,如今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他仍坚持担任化学备课组长和两个班的化学教学任务,无怨无悔。
“给我安排一个班的课!”年近退休的英语高级教师江雪梅,得知学校英语教师紧缺,每次都主动请缨挑重担……兢兢业业、为人师表的教风在该校蔚然成风。
不放弃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些年,该校紧扣时代特点,通过文化熏陶、示范引领、激励褒扬、科学管理,探索适合孩子的“熏陶、引领、激励、管理”八字德育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五讲”“六负责”教育。“五讲”即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在家讲孝顺、社会讲公德,“六负责”即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生命负责、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激励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同育人机制,配备心理辅导老师,有针对性释放、缓解学生成长过程中以及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和问题。
抓“616工程”对口帮扶机遇,与对口帮扶的襄阳四中签订“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战略协议,将襄阳四中名师“请进来”,同时“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教学理念。
打破固有模式,把每个班分成若干学习兴趣小组,以学生为主体,每个学生在学习上的闪光点都得以发现。这一教学新模式,变过去以“教”为中心到现在以“学”为中心,真正把老师从讲坛上请了下来。
学校采取培养学习兴趣和行为习惯、培优辅差等梯次推进方式,逐步引导学生向学习转型,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每两年评选一次十佳体育之星、十佳文艺之星和十佳道德之星,每年的运动会、足球赛、篮球赛、文艺晚会等让有特长和爱好的孩子找到自己的舞台,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今年高考,一本上线首破300大关,达393人,本科上线共计1139人。一本上线应届生增幅64.9%,本科上线率89.19%。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用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在责任文化构筑教育新高地的道路上,建始一中正阔步前行。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李发平 余以华
(责任编辑 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