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还想贷10万将我的养猪场扩大一下规模,现在正在准备相关资料哦。”12月6日,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生猪养殖大户黄再志再次来到村里金融扶贫互助合作社,准备贷款扩大自家的养猪场规模。
据了解,这已是黄再志第二次敲响村里金融扶贫互助合作社的大门了。2014年,他通过村里的金融扶贫互助合作社获得了5万元免息贷款。“有了那笔钱,我当即购买了种猪,搭起了猪圈,现在才发展成这样大的规模。”在谈到当年的经历时,黄再志还相当的感慨。如今,他的养猪场已扩大到180平方米,存栏生猪200余头,年收益达到20余万元。借助金融扶贫互助合作社,黄再志2015年就摘掉了贫困这顶帽子。
金融扶贫互助合作社,是宣恩县改变传统的金融扶贫模式而进行的一个新“创举”。以互助社为平台,以互助社资金为风险抵押金,按1:10比例将互助社本金信贷规模扩大10倍,解决贫困户、专业合作社、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截至2016年10月末,全县金融扶贫益贷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达到2135万元,金融机构“扶贫益贷”余额达到了9924.1万元,惠及农户和涉农企业293户,户均贷款33.87万元。
这,只是宣恩县创新发展思维,做好“改”文章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宣恩县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新常态下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引擎,在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六个方面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通过在椒园镇黄坪村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在万寨乡伍家台村等地探索产业整合发展等一系列改革工作,实现改革从以点带面,到连点成线,再到扩线成面,确保把点上的“盆景”变成面上的“风景”。
目前,一幅涌动着全面创新改革风雷之声的宏阔画卷正在宣恩大地徐徐展开,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不断释放出发展红利。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宣恩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全面推进,今年取消调整县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就有228项事项;“市民之家”基本建成,全县7个乡镇的便民服务大厅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智慧民生便民服务平台已在全县74个重点村进行了安装并使用,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在制度改革方面,宣恩县通过“候鸟工程”,已成功引进城建规划、医疗卫生、产品营销、生态旅游、农业技术等领域里急需紧缺的中高级“候鸟型”人才200余名;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实现了“六统一”( 统一制度规则、统一平台交易、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信息公开、统一评标专家、统一信用管理),商事制度、财税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依托丰富的富硒资源和县工业园区——椒园生态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加工业,先后有36家企业、184批次产品通过含硒量检测;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建设进度加快,新签约项目17个,入园企业达到100家;在机构改革上,卫计、食药、新闻出版广电机构整合已全面完成,法院及检察院机构改革正有序推进;在投融资上,截至2016年9月末,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84353万元,同比增加80888万元,同比增长26.65%,在恩施州各县(市)排名第二;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9.3亿元,外贸出口突破3000万美元,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改善。
现在,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宣恩,正向人们展开她的怀抱,释放出不同于一般的精彩。
来源:中国宣恩网 见习记者 向慧 通讯员 杨盈
(责任编辑 罗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