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方言建档工作已完成。记者在昨日举行的全省方言建档工作总结会上获悉,湖北方言档案收录全省17个市、县的方言,此举在我省属首次。同时,湖北方言视听室正在建设中,预计于明年年初向市民开放。
湖北省档案局(馆)档案资料处处长柯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湖北省方言建档工作于去年12月开始,历时近一年。已完成的湖北方言档案将17个市(州)105个县(市、区)分别建档,形成纸质材料92册,制作电子光盘794盘,数据量达1255G。档案还录制了小品、戏曲、微电影、谚语童谣、民间故事、宣传片等166部方言作品。
柯黎介绍,湖北省语言专家根据湖北语言文字特点,专门为湖北方言量身定做了一套“规定文本”。记者看到,“规定文本”多达几十页,分声韵调、词汇、短句、短文等四大类,其中的词汇包含20多种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器具用品、称谓等,规定短文为《牛郎织女》。
同时,档案还收录各地提供的“自选文本”,凸显地方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如武汉硚口区收录著名评书艺术家何祚欢讲武汉过早文化的视频,还有桥文化和汉正街码头“扁担”文化方言视频;江岸区收录几段市民过早、接孩子放学等生活味十足的视频;东西湖区收录曲艺家李四顺讲的一段柏泉地区小笑话,东西湖味十足。收录的自选文本还包括秭归峡江船工号子、随县推秧草歌、神农架下谷堂戏等。
湖北方言视听室设于省档案馆内,将于年底完工,收录湖北方言档案全部内容。正式开放后,市民可免费前往查询方言资料,通过触摸屏选择地区,并可即时通过视频、音频学习、了解方言,还可自行转录。
排队报名录制乡音
柯黎说,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5368人报名,很多地方出现群众排队登上海选舞台、进入面试室的火爆场面,共272人在档案中留下声音。“很多群众说,方言建档是一项保护根脉、传承语言文化的大好事”。
“方言建档得到很多市民热情支持,他们忘我投入,令人感动。”江岸区档案局管理利用科科长柴文静告诉记者,今年69岁的长航退休职工陈立昌自愿报名录音,录音时正值8月,江城炎热异常,由于避免声音干扰,录音棚里不能开空调、电扇,如同闷罐子,陈立昌硬是连续3天前来录音,每天工作五六小时,并不厌其烦地反复调整、试录。
武汉市档案局处长吴敏说,今年7月,东西湖区拍摄《乡音·乡愁·乡情》微电影时,多名当年垦荒老人冒着40摄氏度高温,从抗洪现场直奔拍摄点,录制打硪场景。
黄冈市档案局工作人员称,在浠水县,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参与录制选拔,并完成录音。
方言录音人条件苛刻
据了解,此次方言建档坚持原生态原则,在各地公开遴选本地纯正方言语音发音人,并邀请多位语言专家把关,保证方言的原汁原味。
“为保证方言原汁原味,录音人要求相当苛刻严格。”柯黎说,各地纷纷列出相关条件,以选出最适合的发音人。如黄冈市有“五原则”:“土生土长”“不会说普通话”“年龄50岁以上”“长期本地居住,极少外出”“形象气质自然”等要求,确保语音纯正,真正代表地方特色。
“湖北方言南北差异大,同一地区声音也存在微小差别。”柯黎说,建档分类细致,同一个县(市、区)均有多个建档。
江汉区档案局副局长李娟说,为寻找汉口最纯正方言,他们将搜寻范围缩小到六渡桥铜人像附近,与片区居委会合作,寻找最地道的汉口话。江夏区按区分分属北方言、赣方言区的特点,拍摄了金口、豹澥、湖泗3个区、男女两种声部,共6个档案。此外,新洲区录制了5个点、硚口区录制了两个点。
“没想到,方言建档得到全省这么多人支持、参与范围如此之大,出乎我们意料。”柯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方言建档启事发布后,各地热情很高,涉及工作人员、参与群众总数多达万人。
来源:长江日报
(责任编辑 朱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