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组的反馈意见新鲜出炉!督察组共针对8个省份“亮剑”,提出犀利意见,直击问题要害。
虽然结果刚出来,但督察过程从今年7月份就开始了。您是否好奇这些日子以来,督察组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取得了哪些实效?怕不怕督察组走后环保工作出现“反弹”?在这里,人民日报记者为您呈现独家报道,深入内蒙古、江苏两省(区)六地市调研。
“环保达标才能过关,不达标,天王老子也不敢帮他担这个责任”
11月12日上午,中央第一环保督察组督察内蒙古自治区情况反馈会正在举行。通报意见中,“半数盟市党委常委会很少专题研究环境保护,有的甚至一年间没有研究环境保护问题”等语句,让内蒙古自治区环保厅副厅长郝庆文的心中五味杂陈。
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江西、河南、广西、云南、宁夏,在第一批接受中央环保督察的8个省份中,很多干部都和郝庆文一样,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督察期间及督察前后高强度的工作和所见所闻,让他们思想上受到“前所未有的触动”,重压之下有人甚至“瘦了一圈”。
中央环保督察组首次亮相是在今年初,对河北督察后措辞严厉的反馈意见,让很多人感到出乎意料,也开始绷紧环保这根弦。
中央环保督察,督的是谁?
是地方党委、政府环保责任的落实情况。接受督察的省份统统成立了高规格的中央环保督察协调领导小组,有的省(自治区)委书记亲自“挂帅”。
压力前所未有,但对履行责任来说却是好事。“压力来自问责,讲半天道理还不如问责一个人。现在大家都知道‘宝剑高悬’,不敢怠慢。”江苏省环境监察局局长张明华说。
回忆起督察组下沉泰州后自己被请去谈话的情景,江苏省泰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林杨依旧心绪难平。准备好身份证、填好部门和分工、被告知所拥有的权利、询问是否要求回避……被约谈时的“序幕”,就惊出他一身冷汗。
长达6个小时的谈话后,林杨还要检查笔录,签名,按手印。他受到极大触动,“经信委和发改委在工作上有交叉,原来责任不明的地方总想‘往外推’。经过这次督察,我深深感到要把环保挺到最前面。以前是环保部门‘得罪人’,现在其他部门也要‘得罪人’,不然,头顶上的雷肯定会炸响。”
中央环保督察组是怎么工作的?
督察组白天看材料,找线索,晚上开会研究,散会后跟地方协调领导小组沟通,要求补充材料、布置第二天现场督察任务、提出案件目录,往往忙到很晚。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王雪峰告诉记者,督察组有时候晚上10点钟通知要材料,要求第二天早上9点前必须送到,“送材料时恨不得插上翅膀飞过去。”
督察到底有啥意义?
“以往,一些领导特别是非环保口的领导,对环保的认识更多的是宏观概念,真正融会贯通到各项工作中还是有差距的。”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朱爱勋认为,中央环保督察最大的意义就是进一步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把“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时时刻刻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
“以前,很多企业来找我,找环保局长,希望在环保上‘高抬贵手’。现在没有这种情况了,环保达标才能过关,不达标,天王老子也不敢帮他担这个责任。”
举报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百姓对“环保钦差”满怀信任和期待
督察组每到一地,就会立即公布举报电话和来信地址。一时间,一些地方的举报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有的地方甚至特意延长了举报受理时间。
百姓对“环保钦差”满怀信任和期待。据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统计,8个督察组共计交办群众来电来信举报13316件,督察组及相关工作人员共计190人,带动地方投入查处整改工作人员近4万人,切实推动了一大批具体环境问题的解决,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江苏省江阴市竹塘镇富顺村,路一侧是安谧的江南乡村,另一侧废弃的高大房舍里,曾暗藏了10家无任何手续的废塑料造粒、废泡沫粉碎作坊。7月25日接到督察组交办的这一案件后,江阴市立即行动,第二天就责令停产,28日对这片区域断电,防止死灰复燃。镇长夏建辉说,7月30日,镇里启动自查行动,发现类似问题作坊68家,截至11月初,47家的设备已拆除。
举报案件中有一些是油烟、噪音污染之类的“小事”。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办这些事,是不是有点“大材小用”了?
对此,江苏省昆山市副市长金健宏表示,虽然中央督察组反馈的有些似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解决起来不简单,考验干部的观念和作风。同时,这些举报案件也让大家进一步反思GDP与COD(化学需氧量)、PM(颗粒物)的关系,反思经济发展与百姓幸福指数的关系。
“与其等人拿板子敲着你做,不如自己早早做好。”
10月的呼和浩特,已有些许寒意,大黑河的堤坝上机器轰鸣,综合治理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排大黑河,部分河段成为典型的城市黑臭河段,群众反映突出。”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局长马文文说,由于治理工程投资很大,政府一直在犹豫。去年环保部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在内蒙古进行综合督查时,就关注了大黑河治理问题,这次中央环保督察,让呼市下决心彻底整治大黑河。
“整治总投资达42亿元,未来不仅会消除黑臭,还将创造出良好的水景观,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马文文笑着对记者说,“下次来,你们见到的就是‘大清河’了!”
实际上,不少地方都面临与大黑河整治类似的环境问题——百姓反映强烈,各级政府都很关注。问题就摆在那儿,可是解决起来要么投资大,要么有阻力、困难多,往往久拖不治。督察组在各地进驻时间虽然只有一个来月,但督察、督办、问责的力度前所未有,促使很多难啃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来了。
“过去,在环保问题的解决方面,能拖一拖放一放的事情,可能就放过去了。现在看,早晚得做,不做后遗症更大,老百姓要告你、干部要被问责。”呼和浩特市常务副市长孙建华表示,“长痛不如短痛,与其等人拿板子敲着你做,不如自己早早做好。原来进度慢的工作,现在快起来了。”
督察组在的日子,环保局连公安局也能调动;督察组走了怎么办?
中央督察组来了,地方铁腕、高效处理环境违法案件,解决突出问题。督察组走了,这样的工作热情、工作状态靠什么得以延续?
督察是手段,就是要推动地方建立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同样希望以督察为契机,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抓落实。”江苏省环保厅副厅长蒋巍对记者说。
“中央督察组在的日子,环保局连公安局也能调动。”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席永清指着无锡市环保局副局长任栋对记者说,“中央督察组在的时候,他代表督察协调小组向各部门‘派活’,各部门联动的效率很高,平时可做不到。这也让我们反思,环保联动机制作用发挥得不够。大家都关注长效机制,我看这条我们就要好好总结下。”
在苏州,工业企业资源节约利用综合评价平台,已经上线试用,这一平台集纳了各种环境资源领域数据。“未来,化解产能过剩要分行业、分等级、分类,都要以这个平台的大数据说话,决定淘汰谁,做到精准管理。”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曙说,建立环保长效机制,不仅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也要靠整合协同,用好现有资源,创新方法手段。
来源:人民日报 孙秀艳 刘毅 寇江泽 赵贝佳
(责任编辑:秦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