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的“丝路梦” ——利川茶香飘世界之路

2016-07-16 09:20  

 (图片来自网络)

“这片基地的茶,都将销往摩洛哥。”6月19日,利川市毛坝镇清水茶叶基地,茶农唐良勇采完家里的3亩茶,等待合作社收购。

不仅是唐良勇,当地的茶农都知道,基地的夏秋茶是销往摩洛哥的抢手货。2014年,这片茶园的茶叶漂洋过海落脚于非洲西北角,开启了实现自身价值的“非洲梦”。

这个梦,既是一个农业企业的“淘金梦”,也是一个特色产业的“崛起梦”,更是一个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一个企业的“淘金梦”

梦,始于王启茂的一次大胆尝试。

王启茂,利川市金利茶业公司总经理,在茶叶圈里摸爬滚打30余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茶叶人。他心里一直有个梦想——把利川的优质茶叶卖到世界各地。

2014年,他将靶心瞄准了摩洛哥。“人口只有3300多万,为何一年的绿茶进口量多达6万余吨?”王启茂十分好奇。摩洛哥是全球最大的绿茶进口国之一,业界人尽皆知。当年底,王启茂和他的团队带着产品,参加摩洛哥全国性食品展览会,在展会中寻觅商机。

“口感好,品质棒!”产品好评如潮,蜂拥而至的顾客争相抢购。火爆的场面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少茶企纷纷抛来橄榄枝,登门拜访洽谈合作事宜,卡萨布兰卡、阿加迪尔、菲斯等城市的茶叶经销商带着合同和现金商议订单。“没想过会这么轰动!”王启茂说。

“绝不打无把握之仗!”展会结束,王启茂并没有急着离开摩洛哥。租车、聘向导、请翻译,他带着团队逐一考察周边城市,探寻火爆背后的真相。“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几天下来,王启茂进茶企、访客商、逛超市,切身感受到当地的饮茶习俗和浓厚氛围,下定决心要到摩洛哥闯一闯。

可此前,摩洛哥还没有一家注册登记的中国茶企,茶叶贸易也仅局限于包装好的制成品,中国茶商把产品出口到贸易口岸,销售则由本地茶商垄断。前景看似明朗,实则暗流涌动,摩洛哥茶叶市场水有多深,王启茂心知肚明。

2015年,摩洛哥调整关税政策,提高茶叶成品进口税率,降低原材料进口关税,吸引外资企业投资。王启茂瞅准商机,决心进军摩洛哥。8月,贸易工作室在贝宁组建;10月,华夏茶叶公司在卡萨布兰卡成立,并注册“云头山”品牌,成为摩洛哥首家拥有独立品牌的中国茶企。

如今,华夏公司已建成4条包装生产线,日加工能力10吨。去年,金利公司出口茶叶700余吨,创汇300多万美元。今年,该企业计划出口茶叶3000吨,创汇1000万美元。“用心做好良心茶,自然经得起市场考验。非洲梦是出口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进军欧盟市场。”王启茂说。在摩洛哥刚刚站稳脚跟,他又谋划着下一个“欧洲梦”。

王启茂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为利川茶企乃至中国茶企打开摩洛哥市场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利川茶叶企业、茶叶产业“走出去”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一红一绿”有梦,“一带一路”是船。利川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是中国茶的主要起源地,该市忠路、沙溪现存树龄超600年的古茶树群,其忠路镇还享有“贡茶之乡”美誉,毛坝还是宜红的主产区。当前,该市茶叶留存面积近21万亩。

从最初借船出海的原材料出口,到如今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沿着“一带一路”的方向,利川茶叶产业迈出探索步伐,一步步站稳脚跟。这个梦,利川人编织了30多年。

第一个追梦者,是毛坝镇。1984年,时任毛坝区委书记的黄仕永思谋着引民致富的特色产业,带领村民开始种茶。30多年来,镇委、镇政府接力抓茶业,茶叶面积从5000亩增至10万余亩。同时,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今已有茶企151家。

起初,利川一直是浙江、福建等地茶企的重要原材料供应基地。多年来,利川茶叶香飘世界,可一直都是借船出海。

声名远扬的“宜红”茶反映出利川茶叶的发展史。宜红,即宜昌红茶,因茶叶经宜昌转运汉口出口而得名。其中,利川红茶是宜红的精华。百余年来,人们只识宜红,不知利川红。

1997年,利川市飞强茶业公司正式成立,并一直致力于利川宜红茶出口。2011年,利川红以其独特口感和安全品质叩开欧盟大门,首次实现了由转口贸易到直接出口的华丽转身,为利川茶业凿出一条新出路。同年,该公司出口创汇428万美元,位居全省茶叶生产型企业前列。

为打造拳头品牌,2012年,利川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把“利川红”确定为区域公共品牌,并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商标。建基地、控农残、重研发、精加工、嫁文化,利川红这杯可以喝的《龙船调》唱响山外,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013年,利川茶产业接连迎来新机遇。国家级顶层战略“一带一路”和州级战略“一红一绿”相继出台,这为利川茶产业带来了新方向和新机遇。2015年,利川金利茶业在摩洛哥成立华夏茶叶公司,成为中国首家落地摩洛哥的茶叶公司,迈出践行“一带一路”的探索步伐。

今年5月,中国与摩洛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合作涉及司法、经贸、能矿、金融、文化、旅游、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其中,食品安全的核心内容就是茶叶安全。这为利川茶叶出口摩洛哥打开了一扇窗。

从五千亩到十万亩,从宜红到利川红,从“一红一绿”到“一带一路”,从转口贸易到直接出口再到直接投资,一个个故事如一步步台阶,垒砌出利川茶叶产业的崛起之路。

一个基地的“致富梦”

茶叶,是利川特色农业产业,是实施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承载着茶乡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毛坝镇兰田村地处星斗山腹地,常年云遮雾绕,生态环境优美,是发展优质茶园的好地方。这一生态优势引起了利川市飞强茶业公司的关注。

“我们要把兰田打造成利川红茶第一村。”飞强公司董事长卓万凯说。该公司依托“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指导茶农改造茶园、掌握栽培新技术,实现茶叶品种由大宗茶向名优茶转型。通过无偿提供有机肥、统防统治病虫害、“种管采”一条龙服务,4年间,该企业引导茶农发展高档“利川红”原料冷后浑基地400亩,高档绿茶原料白茶、黄金叶基地1300亩。

2015年,该企业创新扶贫方式,推行“12854”精准帮扶模式,通过1个龙头企业、1个名牌产品、1个特色优势产业,采取4项帮扶举措,带动2家专业合作社,拉动8个贫困村、50个贫困户精准脱贫。一年来,该企业分类实行结对帮扶建茶园、免费提供茶苗肥料、优先保护收购茶叶、培训子女安排就业等措施,帮扶贫困户新建或改造茶园940亩,免费发放有机肥100余吨,逐步带动贫困家庭增收致富。

多年来,利川金利茶业公司把产业扶贫与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创新推出精准扶贫的“14538”模式,即一个龙头企业,引导4个专业合作社,扶持40个村,采取5项措施,带领3万户茶农发展茶叶8万亩,实现户平收入1万元以上。目前,该公司已与4个合作社和40个村完成对接,茶园建设正有序推进。

在毛坝镇清水茶叶出口备案基地,该公司采取村企共建共管方式,通过统一标准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提供农资、统一产品回收,使优质茶叶俏销海外。该公司在忠路镇合力村新建茶厂,带动周边14个村发展茶叶6600余亩。同时还结对帮扶8个贫困村。

去年,该市共收购鲜叶5.8万吨,加工成品茶1.45万吨,实现产值6.5亿元,向茶农支付现金近4亿元。目前,该市茶园规模达20.8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近200家,茶叶产业已成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来源:恩施日报 记者:牟新 通讯员:雷必胜 向慧

(责任编辑 郜月飞)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