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教育系统履职尽责工作纪实

2016-11-22 16:10  

巴一中的学生们正在自习。

“义务教育享誉全省,两考业绩全州领先,公办民办共生共荣,普教职教比翼齐飞。”近年来,巴东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其中教育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巴东教育现象”名扬荆楚大地。教育,已成为巴东的一个品牌,一张名片。

自2016年履职尽责专项督查工作开展以来,巴东县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认真谋划,广泛动员,迅速行动,精心实施,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依法行政,服务改善民生,转变工作作风,广泛收集并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采取政策武装、划定红线、人人承诺、层层约谈、明察暗访、执纪问责等方式,力促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通过全力营造教育公平、廉洁高效、平安稳定的教育环境,打造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教职工队伍。

不忘初心培育桃李,用爱坚守三尺讲台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服务民生的最前沿行业,教师是传播文明和推进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参与者。

10月26日,巴东县清太坪民族小学内,寒气袭人,36岁的廖汉荣如往常一样,从相距学校约200米的住处一步一挪地来到学校,为的是不让孩子们落下一节课。这段常人只需要一两分钟的路程,廖汉荣走了将近10分钟,中途,她喘息着站在原地休息了一会才继续前行,好不容易走完了这段每天要往返多次的路途。

2004年,初为人师的廖汉荣第一次走上讲台,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她豪情万丈,干劲十足,不管工作有多么繁重、任务有多么繁杂,她都觉得无比充实和满足。可好景不长,病魔正一步步向她逼近。兴奋中的她在工作中总感精神恍惚,心力不支,双腿隐隐作痛。起初她并没在意,痛得厉害时,就到当地药铺打打针,买点药,照常坚持上课。

2006年,腿的疼痛渐渐加重,就连走路也感到困难,疼得厉害时甚至要借助拐棍行走。家人和同事都劝其尽早到大医院检查治疗,但因为实在不忍心丢下手头的工作、丢下那些可爱的孩子,廖汉荣仍然坚持边吃药边上班,就这样又坚持了一年多。

2007年暑假,借在武汉学习培训的机会,廖汉荣到武汉协和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听到医生对这种病的介绍后,她顿感天昏地暗,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医生告诉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可治,千万别忽视,否则就会落下终身残疾。”

“只要我想到下一节课我要上课了,想到孩子们在教室里等着我,就是再累,我也要和孩子们在一起,他们是我坚持的动力。”虽然身受病痛折磨,但是廖汉荣热爱学生、热爱事业的情怀没有变,她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有一次讲课,她不小心摔倒在教室走道里,好多同学都吓哭了,同学们把她扶起来后,她仍然坚持到下课铃响才离开教室。

多年来,廖汉荣长期担任班主任,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2013年,通过学校多次做工作,廖汉荣才决定不再担任班主任。每当她拄着拐杖走在去上课的路上,总有人说,都这样了你还到学校上课,图什么呀?“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能图什么名,又能图什么利?我只是不忘自己当初定下的要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初心。”廖汉荣说。

“爱的力量是无限的,近10年与病魔抗争的努力坚持,廖汉荣用自己孱弱的身躯、不屈的意志、神圣的信念以及无私的爱心,书写出了一段无悔的青春。”清太坪镇民族中心小学校长王从光介绍,廖汉荣当选为第二届“感动清太坪人物”,获得了2015年巴东县优秀教师、2016年全州优秀教师等殊荣,是实至名归的。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说到巴东教育,就不得不提起巴东一中。巴东一中是全国文明单位、省示范高中,具有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是武汉大学在全国首家授牌的“优质生源基地”。在长期的求索和实践中,巴东一中着力提升办学软实力,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独特的校园和合文化引领学校跨越式发展,在荆楚大地上铸起了一座人民满意的教育丰碑。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的管理,也离不开学生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位老师的付出。”巴东一中教务主任余文芝介绍,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对名师实行量化考核、动态管理,打破名师终身制,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学校发展拥有永不衰竭的源头活水。

10月26日晚8时许,记者一行获准进入巴东一中校园内,偌大的校园内虽灯火通明,却静无声息,原来,学生们正在教室里自习,相较于其他校园的众声喧哗,这里的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在教师办公区,老师们也在忙碌着——查找资料、备课辅改,忙得不亦乐乎。34岁的宋晓莉扮演着知心姐姐的角色,与几个女孩子在愉快地交流,为她们解答一些学习之外的难题。

“在学生的培养方面,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宋晓莉说,当下中国教育体制下,唯成绩论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学生和老师们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均衡发展似乎比学习更加重要了。为此,学校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之首,开展系列德育活动,着眼于情感、意志力、创造力、独立人格的培养,促进师生生活与生命、精神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今年35岁的李强是高一(8)班的班主任,为了不让课堂枯燥乏味,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多地掌握到知识点,每一节语文课他都会精心准备。从教13年来,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不仅班与班之间有比拼,班主任之间也有比拼,有学习成绩上的,也有管理上的,可以说时时有危机、处处有压力。”李强说,学校实施严格公平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待遇挂钩,推动着教职工积极进取。虽然时常会感觉到工作繁琐、强度很大,但李强认为这些压力会变成自己前进的动力,其中的快乐和满足也只有完全地进入角色后才能够感同身受。

正是有了一群像李强这样对教育教学工作兢兢业业的老师,巴东一中的成绩才能稳居全州前列。据介绍,在2016年的高考中,学校共有751人被成功录取,其中7人被录取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本上线人数达到689人。

让山里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

今年55岁的陈明芳已经从教36年,其中从事幼儿教育10余年,她刚刚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55岁的生日。按照政策,陈明芳已经到了“光荣退休”的年龄,可是,因为把家乡幼儿园创建为州级示范幼儿园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她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绿葱坡镇气候环境恶劣,特殊的地理条件制约了幼儿园的发展,有条件的都把孩子送到城区或其他教育资源更好的地方去了。”该镇幼儿园园长陶群智介绍,该镇海拔在1600多米,半年是雾半年是雪,恶劣的气候不仅影响着孩子们入园就学,也影响着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加之教师编制上的限制,17名教职工中有11人是聘请过来的,但所有老师拧成一股绳,共同朝着省、州示范园的目标努力。

“服务幼儿、服务家长、服务社会,是幼儿园多年来形成的办学理念,老师们每天通过健康、社会、科学、语言以及艺术五大领域开展保教工作,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快乐成长。”虽然已经卸任绿葱坡镇幼儿园园长,陈明芳仍时刻不忘幼儿园的发展,让她欣慰的是,在她的奔走呼吁下,在当地党委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如今,幼儿园底子薄弱、师资力量紧缺等现象已基本解决。

“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就看到了绿葱坡的希望和未来。”陈明芳说,让这些山里的孩子们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是所有绿葱坡人的期望。

走出浓雾深处的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几乎是这里每个学生的梦想,也是学生和老师们坚持不懈地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动力。正是有了老师和学生们的努力,让地处高山“极地”的绿葱坡镇在教育教学方面一直都处于全县前列。

绿葱坡镇民族中学与绿葱坡镇幼儿园仅一墙之隔,这是一所农村寄宿制的初中学校,现有学生420人、专任教师38人。虽然这里的气候环境非常恶劣,但老师们还是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学校。已在该校任教21年的田春华就是众多老师中的一位。

“孩子们有梦想,他们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田春华说,作为老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绿葱坡人,自己的坚守就是给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礼物。

在隔壁教室里,黄孝山正在给孩子们上数学课,他在这所学校任教快30年了,对于学校恶劣的气候环境,他也是感同身受。

“其他地方的老师不愿来,我是本地人,就要为家乡付出,如果老师们都去了条件好的地方,那这里的学生怎么办。”带着这份执着,黄孝山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在他的感召下,一些原来想要离开的老师逐渐安定下来。

“教育事关千家万户,是服务民生最前缘的行业,教师是传播文明和推进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参与者,只有这支队伍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才能够真正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巴东县教育局局长邓秀朝介绍,今年以来,该局围绕履职尽责主题,从抓班子队伍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抓安排部署、抓引领示范、抓跟踪督办、抓考核评价,并围绕《巴东县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个严禁”承诺书》,规范师德师风,严肃教师纪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原题:让“巴东教育现象”名扬荆楚大地——巴东县教育系统履职尽责工作纪实

来源:恩施晚报 记者 胡俊杰 通讯员 佘运登

(责任编辑 罗茜)

相关阅读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新
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