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的民族风情浓郁,到处都可以看到繁复而精致的民族建筑,让我们大开眼界!”11月19日,几名来宣恩旅游的武汉籍游客正在县城区风雨桥头的麒麟旁拍照留恋,这座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的侗族建筑,让他们不禁感叹。
风雨桥又名文澜桥,长80米,宽10米,高约26米,采用侗族花桥和鼓楼及土家族凉亭桥相结合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拔地而起,与青山绿水相映、与蓝天白云交辉,构成了一幅民族元素与现代城市相融相生的美景。
宣恩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如何将民族与城市融为一体,成为宣恩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用建筑装饰展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宣恩创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的独特资源。”县民宗局相关负责人王恒说。
近年来,宣恩县围绕“山水园林城·民族风情园”的城市发展定位,以打造民族风情走廊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当中,突出民族文化主题,整合民宗、住建、文体、旅游等部门资金1亿余元,在县城区建设了风雨桥、钟楼、鼓楼、景观亭、民族文化墙等一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既相互差异又相互协调的民族建筑,并把土家摆手节、苗家四月八、巴蔓子郁水西迁以及土家族打猎、苗族捕鱼等民族文化符号镶嵌其中,使宣恩处处展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个性。“宣恩还计划‘十三五’期间,在金源国际酒店到贡水大桥一带修建集土家族、苗族、侗族民居建筑特色和文化民俗于一体的兴隆老街,让宣恩的民族特色更加凸显。”县住建局负责人黄燎原介绍说。
如今,在城市建筑中融入民族元素,已成为宣恩的常态。土家族特色的民族风情街、苗族特色的钟楼、侗族特色的风雨桥和鼓楼……一座座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让宣恩俨然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有别于千城一面的民族之城。
民族文化要融入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之中,更要融入到软件建设当中。
“正月就把连厢打,柳莲花呀柳莲花呀;二月就把风筝扎,柳哇哩咚啷当海棠花……”11月18日上午,县民族实验小学的学生正利用课间操时间打连厢。据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加深全县广大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让民族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全县各中小学均开设打连厢、跳摆手舞等课程,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充分展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宣恩县在深入挖掘、整理、保护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使薅草锣鼓、宣恩耍耍、三棒鼓、八宝铜铃舞等72个项目入选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同时,大力推进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农村、机关、学校、企业、社区以及举办广场舞展演、中秋恳亲大会、稻草人艺术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给广大群众、游客奉献特色鲜明、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节目,为塑造城市形象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石。
经过多年来有意识的挖掘打造,民族文化已成为宣恩闪亮的城市名片,“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形象越发深入人心。
“宣恩将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突出民族特色、彰显民族魅力为主线,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城市建设中的有机融合,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熠熠生辉。”谈到宣恩如何保障民族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王恒如是说。
来源:中国宣恩网 记者 罗程 通讯员 胡惠芳
(责任编辑 黄頔芳)